你是姐姐,你就得让着弟弟““你让其他的小朋友玩一会怎么了,真是小气,拿去玩吧,不要紧”。
这种对话是不是很熟悉,我们经常会听到,或者我们自己也在常常说这种话。
被迫让出自己喜欢的玩具,还不能有任何抱怨,不然就会被说成小气,不知道分享,不懂事......
自古以来,谦让都是一种美德,可是很多人都忘记了,这种美德的前提是自愿。自愿谦让,自愿分享,可是,小孩子的谦让完全是建立在大人的控制之下,为了面子,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家孩子小气,有时候即便自己的孩子受点委屈,也不要紧。
让人想不明白的是,在我们小时候,同样被父母传播着这样的思想,谦让,分享,至今我还记得,自己亲手做的小风车,被别的小朋友抢走弄坏了,而父母为了面子,只会说:不要紧,不就是一个风车吗,在做一个就行了,玩吧,谁玩不是玩。如果这时候我还是哭哭啼啼的,就会得到一声训斥,你让着点小朋友怎么了,在做一个不就行了,不就是一个风车,有什么好哭的,一点都不懂事。
可能一个风车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可是那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好的,而且自己非常的喜欢,刚刚玩了一会,很重要。但是,没有人会在乎,什么东西都没有大人的脸面重要。
不止是我,我想已经为人父母的都经历过,可是,等到我们长大了,却忘记了这种被迫谦让的感觉了,甚至在向着我们的孩子传播这个思想。想想真是可怕。
孩子被抢走东西时,心理是怎么想的呢?
自己的孩子被抢了玩具,做父母的虽然也会替孩子着急,但是为了不让别人说孩子小气,不懂事,还是会违心的告诉孩子,要学会分享,要懂得谦让。而且也不会觉得有何不妥,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一:像父母求助
在孩子小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大部分孩子会像父母求助,父母的做法会影响孩子。
可是,很少有父母能够在第一时间维护好自己孩子的权益,保护孩子。孩子在一次次的求助下没有得到回应,心理会产生变化。
二:当他再次遇到别人抢东西时
无论对方是比他大还是比他小,他都不敢抢回来。
当对方比他大时,他会害怕对方比他更加高大的身材,不敢反抗。
当对方比他小的时候,他又会害怕受到父母的责备,不敢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因为之前父母的一次次妥协,会让他不敢再次求助,而等到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忽略自己的想法,太在乎其他人的想法以及做法,很容易吃亏。
长久的被父母忽略自己的权益,被迫谦让,分享,对孩子会有不小的影响。
一:觉得自己不被重视
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在向父母求助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父母正面的回应,反而会被奚落、要求自己谦让。
长久以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被父母喜欢,不被重视,不会受到保护,对父母的信任一点点的瓦解。
二:压抑自己的需求,性格越来越内向
父母长期要求孩子谦让,孩子会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不喜欢表达,很容易压抑自己的真正情绪。
经常把真正想法压抑到自己的内心里,凡事喜欢顺从,没有自己的主见,性格容易变得懦弱,不会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
家长的种种行为,会让孩子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意识,不会保护自己的权益,会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的东西,只要别人喜欢就可以随便拿走。
这种性格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容易对孩子的产生不小的影响,不利于他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心里,如果不让孩子学会分享,谦让,岂不是把孩子往自私的方向培养?这是很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可是,分享,谦让的前提条件是自愿,在自愿的前提下,让孩子学会。
家长被迫的让孩子谦让,往往会适得其反,引起孩子强烈的不满,变成了那个不懂事的孩子。父母越是希望孩子谦让,越是强迫孩子,往往都会得到一个自私的孩子或者是一个懦弱的孩子。
当孩子被抢时,父母最需要做的是这件事!!
告诉孩子不想让自己的东西被抢走,就要学会保护它!!这是一种态度,也是告诉孩子一种责任感,让孩子先学会自保。
被抢走了东西,可以找小朋友夺回来!如果对方不给,可以找父母帮忙。父母的做法是一种态度,是在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情况,父母都会站在孩子身边,让他有安全感和底气!让孩子知道,无论在哪方面遇到困难,父母都是他坚强的后盾。
告诉孩子物品的所有权。自己的东西自己有权利支配,其他人即使父母也没有权利随便送人。谁的东西就是谁的,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随便拿,这是为孩子以后争取自己的权益做出的第一步。
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抢。自己的东西要保护好,别人的东西同样也不能抢,在保护自己东西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被抢东西只是一件小事情,但是这件小事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承担的教育意义不容小觑。
父母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够足够乐观自信,不容易被他人误导,以及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社会观。
看完了,你还会强迫孩子去谦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