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被妈妈打骂,原因让人侧目不要让踢猫

苯丁酸氮芥说明书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4918/

近日看到一个视频,感觉到很难过:一个妈妈正在打小女孩,孩子被打倒在地,刚刚晃晃悠悠的站起来,又被妈妈接着打。45秒的视频中,小女孩被打了9次,而且妈妈下手都很重。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下这样的毒手呢?难道这不是孩子的亲妈?

后来经过了解,妈妈打孩子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说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才打孩子的。可是经过妈妈这样的打骂,孩子还有心情吃饭吗?

这个小女孩才3岁,正是调皮的时候,偶尔撒娇不吃饭是正常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尤其是妈妈,要对孩子多加引导,或者改变饮食的材料和烹饪方式,吸引孩子对食物的兴趣,而不是以打骂的方式威胁孩子。

在这个事件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妈妈一个人在家里带孩子,孩子的爸爸在外面打工,不经常回家。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妈妈独自带着孩子,处理生活的琐事。

所以妈妈对孩子发脾气,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导致的。

作为一个妈妈,我能够理解一个人带孩子的辛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妈妈带孩子是一个很轻松的事情。但是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明白,一个妈妈,尤其是全职妈妈,心里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助,多么需要理解和帮助,甚至是开解。

妈妈因为某些事情导致自己的心情不好,接着又发现孩子不好好吃饭,调皮淘气,于是心里的怒火就没有控制住,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动手了。这种消极情绪的转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踢猫效应”。

关于“踢猫效应”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踢猫效应”还有一个小故事:一个爸爸在公司里受了领导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回到家里的时候,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于是把孩子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孩子的心情立刻变得很糟糕,可是没有发泄对象,看到了在身边调皮的猫,便狠狠地踢了猫一脚。挨踢的猫受到惊吓逃到了街上,这个时候正好一辆卡车开了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撞伤了路边的孩子。

这就是“踢猫效应”导致的结果。坏情绪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了事情的不良发展。

我们大人,尤其是妈妈,经常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最终的不良情绪的接收者。但是孩子本身就是弱者,接收了不良的情绪后,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能自己在内心消化,长期下去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踢猫效应”会给孩子造成哪些方面的不良影响呢?

一、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最依赖的人。但是妈妈对孩子的打骂斥责,会让孩子的内心变得脆弱,觉得妈妈不再爱自己了。自己在妈妈眼里不是好孩子,妈妈眼里的自己总是什么都做不好。

这种想法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孩子就会对自己的人生、家庭和学习产生怀疑,当孩子的内心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内心的安全感就会荡然无存。

二、增加亲子矛盾

当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对孩子发脾气,孩子或许不能反抗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妈妈对孩子说的每一句伤害的话,妈妈对孩子做的每一个伤害的行为,都会像烙印一样,印在孩子的心底。

随着孩子长大,当孩子进入叛逆期的时候,这种压抑在孩子心底的情绪就会爆发,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妈妈无视孩子的自尊,孩子就会无视妈妈尊严。因为亲子关系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事物。

三、封闭自己的心理世界

妈妈总是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付出,看不到自己的辛苦,总是试图以各种方式来让孩子理解自己的不容易:“我为了你放弃了那么好的工作”“我为了你每天这么辛苦”“我为了你……”“而你却不知道珍惜”

妈妈苦情式的诉说,是想从孩子那里得到预期的反应。但是妈妈这种转嫁焦虑情绪的做法,只会增加孩子内心的苦闷,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妈妈负担,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妈妈无法正常沟通。

沉默就会成为孩子反对妈妈唯一的手段。冷战就是亲子之间的状态。

作为妈妈,我们本来应该是孩子最信任和最亲密的人,但是我们却利用孩子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时不时的伤害孩子的感情。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3岁的小女孩一样,被自己的妈妈打骂,心里该是多么的无助和难过啊!

哈佛大学医学院学者马丁·H·泰切在《美国家教研究》杂志上撰文指出:“每个妈妈都不应该低估对孩子责骂产生的后果。”

因为妈妈对孩子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不仅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会影响到孩子大脑某些区域的正常发育。

我们知道情绪上的冲动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那么当妈妈情绪糟糕的时候,要如何做到将“踢猫效应”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呢?

第一:情绪不佳的时候独处

“冷处理”是一种比较不错的处理方式,即当自己的情绪不好的时候,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心情的自我调整,找到一种合适自己的发泄方式,将不良情绪倾泻出来。

运动:我们可以选择跑步、跳绳等适合妈妈做的运动,把自己的不好的情绪通过流汗的方式,排出体外。经过运动后,我们就会觉得身体很累,但是心情变得轻松了。因为人愤怒的时候,不过三分钟,只要熬过了这三分钟,情绪就不会那么激动和暴躁。

追剧: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选择比较感人的电视或者电影,让自己被感动流泪。当眼泪尽情的流出来的时候,内心的不满和悲愤也会随之发泄了出来。

听歌:每个人心底都会有一首被触动的歌,或许是能够引发我们过去的某一个不曾忘却的回忆;或许能够触动我们心里最柔软的那个部分;或者能够引发我们现在情绪的共鸣。一首伤感的歌,一首内心的歌,都能让我们逐渐的平息内心的暴躁。

第二:面对孩子的错误保持冷静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会对孩子发脾气;当孩子作业不会的时候,我们会对孩子发脾气;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会对孩子发脾气;当孩子打扰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对孩子发脾气;……

好像我们和孩子之间只能通过发脾气来进行沟通了。那么当妈妈和孩子之间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妈妈要怎么做呢?

1、深呼吸:

当我们要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先做三次的深呼吸,把自己体内想要发泄的愤怒,通过深呼吸来排出体外。当我们深呼吸后,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刚刚那么愤怒了,发脾气的冲动也少了很多。

2、放慢语速,降低音量:

“有理不在声高”。当我们放低音量,放慢语速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在逐渐的被控制住。

平和的语调,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自己的错误,认识自己的错误,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引导。

3、分析原因与后果:

当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妈妈可以和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做的后果会怎么样,以后应该怎么做。对孩子的行为和内心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美国作家唐·艾里姆说过:“掌握好责罚与训斥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第三:做好自我检讨

当妈妈实在忍不住向孩子发了脾气后,妈妈要学会及时的补救。就是要向孩子道歉并征得孩子的原谅。

妈妈向孩子道歉的时候,要真诚,而不是敷衍了事。

妈妈要看着孩子的眼睛,拉着孩子的手,蹲下自己的身子,用真诚的语气向孩子说:“对不起,妈妈不应该向你发脾气,妈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你能原谅妈妈吗?”

孩子的内心都是纯真无邪的,对妈妈都是无限包容的,所以孩子都会轻易的原谅自己的妈妈。

妈妈也可以和孩子做一个约定:如果下次自己要发脾气的时候,让孩子提醒一下自己,不准发脾气。

总结:妈妈发脾气的起点,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却因为方式不当,会引发孩子的不满,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要做情绪的掌控者,减少语言、行为上对孩子的伤害。因为妈妈情绪的控制,会决定孩子的未来。多给孩子一点儿微笑,一些鼓励,多给孩子温暖的拥抱,孩子心中的妈妈,就会变得不一样。

我是

小风车妈咪,家有9岁男孩,现在一手带娃一手写作,专注分享育儿知识和亲子沟通。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探讨孩子成长路上的问题,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往期回顾:

没有见过“世面”父亲,用他的肩膀为我撑起一片天空

孩子喜欢发脾气,因为孩子身体里有个情绪小地雷,家长要会排雷

夏日炎炎,三岁宝宝还要用纸尿裤,掌握这几点轻松让孩子自主尿尿

“妈妈,我是不是你的麻烦?”不要让“非爱行为”伤了孩子的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3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