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娃的璇玑
一位母亲说:
“我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可记忆力特别差,该怎么办?看到别人家那些优秀的同龄孩子,会背古诗,看动画片会认字……心里就特别的着急。”那些人生开挂的孩子,都做对了什么?
01
陪孩子做有趣合理的运动游戏,锻炼他的大脑
如果你想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那就陪孩子做有趣的运动,玩合理的游戏,正确锻炼孩子的大脑,植入正确的观念。
在一个小视频上,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她很有耐心的陪孩子,玩家庭亲子游戏。
只见一位3岁的小男孩,跟妈妈高兴地玩着扔飞镖的游戏。
他蹦着跳着,好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在草地上欢快的蹦来跳去,一次次成功地躲过妈妈扔过来的飞镖,动作非常娴熟。
游戏结束。他似乎还没玩尽兴,2岁的妹妹就跑出来,跟哥哥一起玩。
可以看出,这位妈妈非常不吝啬自己的时间来陪伴孩子。
有人上前问妈妈:
“你为什么不让孩子,背唐诗、看动画片?”
这位妈妈看了看她,最终说道:
“自己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我想让孩子多锻炼身体,也锻炼孩子的大脑,我不想让孩子过早就变成书呆子。”
于是,她一有时间,就陪孩子玩游戏,目的是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和专注力,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有耐心的妈妈,从不吝啬时间陪伴孩子,孩子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学习新技能,并精进其中,这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鼓励孩子设定自己的目标,并实现它。
所谓锻炼孩子的大脑,就是不一定要让孩子背唐诗,去理解那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这不是唯一的途径;而是陪同孩子玩游戏,做运动,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大脑。
而妈妈的陪伴,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孩子内心深处的灵魂。
02
高考落榜,人生还有C计划
不管上坡路还是下坡路,人生不设限,未来会有无数种可能。
虽然,高考算是走人生的捷径,但是除了高考以外,人生还有很多C计划。
在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对上大学都有一种执念,这令我非常惊讶!
他们认为,如果考不上好大学没有本科文聘,就不可能找到好工作,以后出社会还是一个底层的农民工,这是中国许多父母的传统观念。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录取通知》,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高中生高考落榜,没有大学录取他们,于是,孩子们创办了一所大学,自己给自己发录取通知书。
电影的主角是一位叫老巴的男孩。
在学校里,他是个油腔活调、鬼点子特别多的人,脑子也灵光,但就是学习成绩不好。
高考结束后,同学们陆续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可老巴却屡屡被拒,甚至连野鸡大学都不愿意要他。
老巴的父母,始终对上大学抱有一种执念:
在他们眼中,如果一个孩子考不上大学,没有本科文聘是不可能找到好工作的,以后出了社会就是底层的工作者。
老巴犹豫再三,选择把自己落榜的噩耗告诉父母,父母当然大失所望,但事已至此,他们只能安排老巴去做皮鞋匠学徒。老巴肯定不愿意,别人都风光上大学,自己只能做个皮鞋匠。
从这里他开始盘算:怎么没有大学录取通知,还能有大学可上?他不停思考,终于想到了好主意。
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创办了一所个性化的大学。
在这里很多学渣找到了自己的特长,毕业后在各行各业做出了优秀的成绩。
而做为创始人的老巴,最后告诉父母,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看待一个孩子不应该以成绩的优胜劣汰决定,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因材施教。
父母应当从孩子的自身条件出发,让他获得成长,指导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苏轼有句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看就会不一样。每个父母都应该,从不同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学会欣赏孩子的长处。
任何孩子成才都没有快速的捷径。一件事情不是只有一个选择,所有事情都有无数种可能。上坡路辛苦,唯有备选计划路线,才能持久。
高考读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人生还有备选方案C计划。孩子的热爱有所选择,日后才有可能成为谋生的一技之长。
03
困境藏于心,但一定跟自己对话
不向困境屈服,才更大胆、更积极地向其挑。
困难可以放在心里,但一定要学会自我梳理内心的垃圾,自我对话,自我安慰就是很好的梳理方法。
看过一部儿童励志的电影《走路去上学》,豆瓣评分8.7。
故事发生在云南怒江贫困山区,一条河隔开了家和学校。
奶奶卧床不起,姐姐娜香放学回来,熟练的溜索过江请医生。
瓦娃在山里没有玩伴,最高兴的是等姐姐放学,和他说学校的事情,把在学校做的风车给他玩。
瓦娃很想上学。妈妈却坚持让爸爸回来带着他,才可以溜索过江去上学。他趁妈妈干活,独自偷偷溜索过江走进心仪已久的学校。
看到善良的老师,老师发现孩子穿着拖鞋,给孩子们量脚长捐了一批鞋子。
鞋子到了,老师和娜香一起度江去家访。她在娜香家里发现了那个偷听她讲课的小男孩,无意戳破了瓦娃过江的秘密。
妈妈很生气,但瓦娃想要姐姐的鞋子,可姐姐要上学,瓦娃不得不把鞋子还给姐姐。
老师知道了,根据瓦娃的尺寸买了双鞋子,让娜香带给瓦娃。可在过江时,鞋子掉进江里,姐姐失手也掉了下去。
瓦娃抑郁了,心里特别想姐姐。电影的最后,路修好了,瓦娃也终于能走路去上学。
可瓦娃心里还是特别难过,如果不是这条江,阻隔了他的上学梦。
他也不会失去姐姐,也不会上不了学。但是他很坚强,常常鼓励自己度江,走进心仪已久的那所学校。
面对困境,沮丧的心情,瓦娃内心经常本能的会跟自己进行对话,就像姐姐在时安慰弟弟一样,鼓励他,支持他振作起来。
因为他必须习惯,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却永远失去姐姐的事实。
对于困难,父母要么引导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自己,自我鼓励;要么就在积极的自我对话和自我共情方面做好榜样。
04
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
孩子成年,父母就得放手,让他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事情。
李玫谨教授曾说:
“孩子做自己快乐的事情,他又有特长,别人不及他。他能做到最大那就是他的价值。”
所以,帮孩子寻找自身价值,是每位父母的责任。
曾经看过一个案例,这个故事发生在前几年。一个男孩爸爸,看到男孩在玩手机,不写作业。
父亲呵斥孩子:
“你马上要考试了,还在玩手机……”
可男孩仍没理父亲,然后他爸怒气冲冲,走过来把孩子的手机一把给抢了过来,直接从阳台上扔到楼下。
当时男孩也冲到阳台上,直接就跟随手机跳了下去……发生这样的悲剧,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换任何一个父母都会疯掉。
这位爸爸对孩子付出的心血,做出的努力,因冲动发脾气,就这瞬间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无法弥补。
近几年,这样的新闻没少报道,这个得从心理学角度寻找原因。
当孩子进入成年时亲自抚养,带他进入社会各种圈层,去串门,让他结识不同的人,有活动让他去参加。
然后教育他怎么为人处世。比如说,他参加同学的生日,不指导怎么送礼物,这时父母把为人事处的方法告诉他,但不可以亲自替他去做。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和接近成年时,父母在孩子跟前,要扮演的角度是做他探索人生人价值的导师,而不是去呵责孩子。
所以,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和等于帮他找到自我价值。父母只需扮演孩子寻找人生价值的导师。
END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那些人生开挂的孩子,只因父母更懂得因材施教,让他有机会发挥特长。
你认为对孩子因材施教好吗?欢迎大家讨论。
万看千看总是情,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