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前,我收到工美老工匠朋友发来的一条视频,画面上一个木制的猪八戒,手执小木鱼,下方系一根绳,用手拽一下绳,猪八戒就敲一下木鱼,那张大嘴也开合一下,让人忍俊不禁。老工匠说这是一件从前的玩具,名叫“呱嗒嘴儿”,知道这种玩具的人怎么也得70岁往上了。现在的儿童甭说没见过,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看着这件玩具,让我想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很多项目都与玩具相关,比如说兔儿爷、面人儿、泥人儿、鬃人儿、风筝、风车、空竹、绒布唐……都是儿童玩具出身。
关于“绒布唐”,恐怕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如果说起“耍货儿唐”,有很多上岁数的人还记得。“耍货儿”是老北京对民间传统手工制作玩具的统称,走街串巷卖“耍货儿”且姓唐,自然就被人们称作“耍货儿唐”了,如此分析,“绒布唐”的真正称谓应该是“耍货儿唐”。我曾经与老北京鬃人儿的传承人白大成聊天,从他那儿我既看到了老年间保留下来的老玩具,也了解了很多有关“耍货儿”的故事。
在历史上的民俗画中,以货郎为题作画的十分流行,画面内容多为卖货郎以各种小玩具逗孩童的情景。画中的货担或货车、货摊上摆放着风车、布玩偶、提线娃娃等多种玩具,在南宋李嵩所绘《货郎图》中能数出来的玩具品种就有几十种。在历代的《货郎图》中小孩子是画中的主要元素,有的画着小孩子围着货摊比比划划,有的画着小孩子拿着刚买到的玩具玩耍,孩子们的快乐让画面十分温馨。而这些可以玩耍的货物就演变成了后来口语中的“耍货儿”。
“耍货儿唐”的第四代传人唐启良在20世纪40年代经常出现在北京各个庙会摆摊,或是推车在街巷里卖“耍货儿”。在他的货摊上既有唐家祖传制作的、绒毛制成的骆驼、羊、猴等动物,也有用纸盔糊制的马、狗、奔跑的小老鼠、小猴变脸儿、泥制的兔儿爷、泥娃娃、不倒翁等,还有木制马车、缩微的做买卖用具等模型式的玩具,真可以算得上是种类繁多。
这些玩具与现代电动玩具的最大区别是,每件玩具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需要孩子动手操作玩耍,所以有很多玩具仍受今天的孩子喜爱。比如我们小时候玩儿过的“不倒翁”,就有着有趣的故事。传说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山上采得一块玉璞献给楚厉王,被人说是假的,楚厉王以欺君之罪令人剁去了他的左脚。后来卞和又将这块玉璞献给楚武王,仍被说成是假的,武王又砍去了他的右脚。楚文王继位后听说了此事,便把卞和召进宫,并命人把玉璞凿开。结果一块真正的美玉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块玉被制成了有名的“和氏璧”。楚文王对卞和坚持真知灼见的做法非常赞赏,说卞和“真是扳不倒之翁也”。这被认为是不倒翁一词的来历。
清代《百戏竹枝词》中有一首《拨不倒》:“昂藏僵立最如真,土木形骸长住身。且莫嫌渠拨不倒,世间强项究何人?”这里的“拨不倒”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倒翁”,它用泥制作,上轻下重,无论用手怎样扳拨,它就是“恒立而不仆”。从物理学上解释,它是重心原理的实际应用。古书中曾记载一种酒具,叫“欹器”,“欹”有倾斜之意,是放在座位右边劝人喝酒的用具。“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是对这种器具的描述,即没装酒时,它会自动倾倒,当酒装得适中时,“欹器”会立起来,而当酒装得太满了,它又会倾倒。这个故事以前是劝人喝酒要有度,现代人也用它来教育人不可自满。一件玩具除了寓教于乐,还可寓教于品,不得不佩服古人制作玩具的用心。
早年的儿童玩具不仅供孩童日常玩耍,也是节令习俗的必备。每年春节期间,北京会有各种庙会,在坊间流传有“初一东岳庙,初二财神庙,初三土地庙,十五闹花灯……”的庙会顺口溜,还有一些约定的庙会、集市开市日期,如“逢三土地庙、逢四花儿市集”,这给卖“耍货儿”的货郎提供了很好的市场。“耍货儿唐”的唐启良就常年在各个庙会间奔波。每年正月初二在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举办的庙会上,“耍货儿唐”在这里卖“金马驹”,是用纸为原料制作成型,再敷以金色而成,这种金马驹在庙会上卖得相当红火,人们将其请回家企盼一年财源滚滚。它还可以是送给小孩子的礼物,愿他们像小马驹一样健康成长。
花灯是正月十五的热销货,各式各样的灯笼成了这个节日的必备,每到晚上,除了院门口、街道、灯市挂满了花灯外,小孩子们也都手持灯笼在胡同里玩耍。
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卖兔儿爷摊上又搭起了兔儿爷山,人们将兔儿爷请回家保佑一家健康平安。按照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表述,兔儿爷的坐骑不同,所表述的寓意也有所不同。虎谐音“福”、鹿谐音“禄”,又有长寿之意;麒麟则有生发之意,祝愿家业兴旺,子孙满堂;白象谐音“百祥”,吉祥如意便意在其中了。
玩具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是娱乐的必备品,也是启迪人生、开发智力、传承民俗民风的最好教具,在玩耍之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递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