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晋安区社区里开出融合的花东南网

小朋友在小池塘探秘。福建日报记者游庆辉摄台湾专家唐国泰(右二)在两岸社区交流中心为社区干部和社工授课。福建日报记者潘园园摄“我家小院”“三块砖小公园”“蚯蚓之家”……在福州市晋安区多个社区,两岸专家出点子,以前社区冷清的一角变成了居民喜爱的网红打卡点——社区里开出融合的花核心提示: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最具活力的细胞。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有效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日前,福州市晋安区探索的两岸社区治理的经验和做法得到民政部的肯定。一起来看看闽台融合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哪些变化。东南网2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潘园园)社区来了台湾专家“怎样调动老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活动的积极性?”“找志愿者难,老师有什么妙招?”“服务社区困难老人时应注意什么?”……近日,一场围绕台湾社区居家养老经验介绍的讲座,在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的两岸社区交流中心举行。台湾专家吴旭平和唐国泰刚介绍完台湾经验,与会的社区工作者就纷纷举手提问,气氛十分热烈。“台湾的社区养老走过不少弯路,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真心希望你们能少走弯路,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路子,让老百姓受益。”活动结束时,台湾文创推广协会理事长、福建工程学院教师唐国泰说。作为大陆首个两岸社区交流中心,晋安区两岸社区交流中心自去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此类围绕社区治理的“头脑风暴”渐成常态。“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经过20多年探索,台湾在社区发展和营造方面的做法日趋成熟,积累了不少经验。福州正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先行区,仅在榕的台籍博士就有多人,如何吸引台湾人才助力我们的社区治理值得探索。”福州市晋安区民政局局长林勇说,“过去两岸社区治理的经验交流主要集中在一年一度的海峡论坛上,日常的交流载体不多。设立两岸社区交流中心,有助于搭建常态化的两岸社区治理交流平台。”林勇介绍说,两岸社区交流中心设有闽台城乡社区治理研究院、台湾社区创意坊、数字展示馆、两岸社工创新中心等。其中,依托两岸专家团队成立的闽台城乡社区治理研究院(智库),目前智库成员已达18人。每月有讲坛,每周有答疑。两岸社区交流中心每月至少举办一场社区治理“头脑风暴”,邀请两岸社区治理专家为社区干部和社工授课,分析案例,充实基层治理知识。台湾专家还创办了“周二有约——海峡公益服务社”,每周二为社工答疑解惑,开展经验交流。依托“台陆通”App,两岸社区交流中心还开设了大陆首个台胞虚拟社区,建立社区营造师、社工志愿者“专业群”。同时,在线邀请台湾社区营造专家授课,分享社区治理经验。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家长和孩子们在参加社区活动。福建日报记者游庆辉摄小朋友在剪纸。福建日报记者游庆辉摄小朋友在新秀社区“我家小院”的认养菜园浇水。福建日报记者游庆辉摄老旧社区换新颜“我在台湾时就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现在长期在福州居住,很乐意为福州的社区治理尽一份力。”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副教授吴正隆认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先要拉近社区居民彼此的关系。中国人有着浓浓的田园情结,不妨尝试在小区内开辟一个温馨的绿色“小院”,在都市工作紧张的生活缝隙间,为人们提供一个轻松、自然的交流场所。在台湾专家指导下,位于福州市新店镇新秀社区的“我家小院”应运而生。记者看到,原本堆满建筑垃圾的断头路,如今变身绿意盎然的网红小院:篱笆、风车、观景鱼池错落有致,花卉、果树、蔬菜长势喜人,居民通过认养“1平方米菜地”享受耕种的乐趣,收获的瓜果蔬菜优先送给社区的困难户和空巢老人。和煦的阳光下,“菜友”们“攀比”蔬果长势,孩子们与植物“亲密接触”,妈妈们分享育儿经,老人们乐呵呵地活动手脚……曾经荒芜的角落,成了小区里的人气聚点。交流多了,感情也热络了。“陌邻”变“睦邻”,社区更有温度了。两岸社区专家组成“闽台我家小院”咨询团队,新秀社区“我家小院”成为第一个样板。新秀社区党委书记阮瑶介绍说,社区通过搭建“社区+社工组织+我家小院联席会”工作体系,开展亲子学堂、邻里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居民活动。未来还将打造社区议事厅,切实发挥邻里议事、社区矛盾调解等功能。同样感受到小区惊喜变化的,还有位于福州市茶园街道的电建一公司小区居民。作为一个老旧无物业小区,这里的一处公共草坪曾是居民们的心病:草皮枯萎,杂草丛生,蚊虫滋生,一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小区里难得的一块空地,这样荒废了太可惜。”在两岸社区交流中心一次座谈会中,电建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晓清谈到居民的“急难愁盼”引起台湾专家吴正隆、王佳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54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