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但我有时,分明感受得到,小时候那个怯生生的,极其内向的孩子,他并不是彻底消失了,而是被人为地压缩,揣到了内心深处的某个褶皱里。不然他怎么常常就会在一些关键时刻冒出尖儿来,提醒我,他才是我的本心。而舞台上的那个主持人,是后来按照大人们的意愿捏出来的而已,他可以肆意挥洒热情,他可以偶尔引吭高歌,他也可能总是面带笑容,但心里真正支配着他的,依然是小时候的那个自己。至今所有不自信,略自卑,掩饰不住脆弱的时候,都是他在心内作祟。
如小撒这样的人,他的热烈是由衷的,是骨子里的,他只需要拿出半分,就足以驾驭整个舞台。就算我不全然了解他,也大概能知道他从小就是这出挑的性格,是带着小伙伴闹闹事的孩子王,学校里抢着上讲台的小话痨,他天然就是外向型人格,不做律师就做主持人,当然他也有疲惫和低落的时候,但随时满血复活,血液里就是绽放的、打开的、爆发的基因。
坦白说,遇到这样性格的人,我天生畏惧,和他站在一起,我心里的那个“本我”就被激活了,整个人向里塌缩,不知所措。
连续几年一起录制的科普类节目《加油向未来》,对我是个考验。我指的不是动不动被按在水里、吊到空中、接上电线、挂上风车,也不是时不常被现场几十号科学小天才碾压智商,这些其实都不是事,也不足以让我紧张慌神。考验来自于和强者站在一起,我得使出比平时大得多的劲儿,才能立在那儿。遑论正常主持,仅仅是站在那儿张嘴说几句话,就得突破不小的心理障碍。这绝不是妄自菲薄,我只是陈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便我从事主持人的工作十几年,我依然时常在跟自己的自卑感作斗争。
每当新一季的录制开始,我便又质问自己为什么又答应来这个节目。
我跟身边的伙伴们说,下一季如果再找我,你们一定要帮我记住今天说的话:
“不去。”
他们淡淡地说:“去年你也是这么说的。”
天旋地转。
还记得去年大概这个时候,刚经历了两三期的折磨,新一期录到一半时我会悄悄问自己,你怎么了,你倒是说话啊,这不是你,你可以很幽默,你可以有见地,你可以顺畅表达。但现实是,我像是被什么力量扼住喉咙,只会在一边傻笑。于是我反复使用老梗,使劲找各种点,但往往你的使劲儿会显而易见,你的努力会显得刻意。我想这是专属于我的一种心理障碍,姑且叫它“巨人恐惧症”吧。
简而言之,就是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如鱼得水,但遇见强大的伙伴就立刻手足无措。
无药可治,除非将自己投入火狱里锤炼。
这一季既然接了,既然开始了,那就竭尽全力。
直到第二期录完,我才稍稍找到了一点自己适合做的事情。
小撒很锋利,那我就保持柔软;他激发选手的斗志,那我便抚慰他们的痛处;他大步流星向前冲,我闲庭信步垫个背;我卸下负累丢开顾虑,不在意,也许能做得比过去好得多。
以前听陶喆的那首歌,《找自己》,从未想过这原来是人生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找自己,找位置。但自己究竟是谁?我们的位置在哪里?原来答案并不指向唯一。
我们在生命不同的时期,职业的各个阶段,都在面对不同的人。面对巨人,面对大众,面对强者,面对弱势……我们都是不同的人,不将自己约束在同一个形状的模具里,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位置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需要自己去找到并安置的。他们确会给你一个初始位置或说起点,但将这把椅子搬到舞台的哪里,是中心?是侧幕条?是后台?还是观众席里?全靠我自己。找到了,哪怕在不起眼的角落,也能自己发光。
朱军哥曾跟我说:“不必在意舞台上的位置,如果你足够好,你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的中心。”
过去我曾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目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