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新闻网讯(姚界客户端记者胡瑾中)挥动着上百斤重的石锤,一次次用力撞击木楔块,通过物理作用挤压原料饼,香气扑鼻的菜油从木榨底座汨汨流出……这段时间,对于陆埠镇家宴厨师陆雪龙来说,忙并快乐着。他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旁新开设的木榨油坊,经过大半年的筹建,开始试运营,每天有不少游客闻着老时光里的阵阵油香味,纷纷进来欣赏他用传统工艺榨油,让他颇有成就感。
陆雪龙今年47岁,长得壮实厚道,从事厨师工作已有28年,现任宁波市家宴餐饮行业协会余姚执行会会长。“我从小听老一辈的人说起过木榨榨油制作工艺,但从没有看到过,去年去安徽参加徽菜高级研修班,在参观古徽州木榨油坊时才看到并爱上了这种古法榨油工艺。”这一技艺传承起源于唐朝,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陆雪龙当时观摩百年木榨坊时,被一群老匠人在用传统工艺榨油的壮观场景所震撼,从一间小小的榨油坊,他看到的不仅是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他们生存的经验,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与烹饪油打了多年交道的他,油然而生将古法榨菜坊“搬过来”,让浓郁“乡味”重飘家乡的想法。
今年,借河姆渡镇积极在打造“茭美古渡”美丽乡村示范线的有利时机,陆雪龙积极争取镇、村的支持,在芦山寺村租下一处闲置的杂物间,投资万元,开始筹建他心中的古油坊。他将油坊修建成徽派建筑,在安徽黄山等地跑了20多趟,花了30多万元收购了两套笨重的木制榨油“老古董”,其中最粗的木制工具宽65厘米,长4.6米,将它们一一搬进总建筑面积平方米的油坊。“这个直径4.3米的木碾,需要3人推或用牛马拉才能转动,这也是我的镇坊之宝。”陆雪龙指着进门一个巨大的圆形木碾说,它一次可以碾公斤菜籽。
木榨榨油工艺复杂,有十几道工序,包括风车除杂、炒锅煸香、入槽碾磨、木甑蒸胚、棉布包饼、上箍装榨、撞榨打油、沉淀沥油,每道工序都缺一不可,都融入了独特的匠心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现代榨油技术很难替代的。“木榨称得上是个技术活甚至是一个艺术活,我们每榨50公斤菜油,两人操作需要一天才能完成。”为了更好地“复活”这项非遗技艺,陆雪龙向多位安徽油坊师傅拜师,并请他们来自己的油坊指导。
在油坊修建时,考虑到观光旅游的需要,陆雪龙采取的是全透明化作业,让游客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古法压榨的整个流程,感受古老工艺的质朴,也可以与生产现场互动体验榨油的乐趣。为此,他在油坊一角,特地安放了一张长木桌,请游客坐下来免费喝茶、欣赏。
每到木榨加工油的时候,陆雪龙总是很兴奋,穿上浅土黄的唐装,干劲十足。他说,一般工序一个人可以操作,最难弄的是“上箍装榨”,即将原料饼装入木槽内,将其有序竖列叠放到木榨樘里时,需要他人默契配合,否则会装不好。等装好原料饼插入木楔子后,他走到中间用麻绳吊起的石榨锤旁边,像荡秋千一样,将石榨锤先向前推出去,然后借着石榨锤荡回来的冲力,重重地撞击木榨上的楔块,一下、二下、三下,清脆的撞击声响彻整个油坊。大约十几次的撞击后,在他喘气休息之际,清香醇厚的菜油开始从木榨机里流淌出来,香味扑鼻。
“古法榨油属于低温压榨,比起利用机械外力的‘螺旋压榨’和‘化学浸出’提取的油来,最大程度保留了油的原香和营养成分。”陆雪龙说,这种千锤百炼榨出的菜油色泽油亮、香味浓郁,口感绵香四溢,不含任何人工调味及防腐剂,这也是古法榨油技艺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目前,该油坊采用订单农业模式,陆雪龙与周边农户签约余亩油菜花田作为原料基地,榨出的菜籽油直供周边农家乐,实现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
(来源:余姚新闻网编辑:翁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