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可能经常会有这种烦恼,有时候孩子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开始发脾气,尖叫,哭闹,甚至一不顺心就会打人等等行为,如下面的几种情况,家长们在生活中可能就遇到过
场景一:如今的家庭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家里有了孩子后都比较宠着,渐渐的孩子就成了家里的“小霸王”,会经常莫名的开始发脾气,大喊大叫,扔东西,打人等等,直到家里人全部妥协才善罢甘休。
图片来自网络风车医生建议:
孩子发脾气,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遇到了困难。
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情绪,对他现在的遭遇表示同情,知道他是因为很难过或者很生气才会大叫,做出过激的行为。等孩子逐渐稳定下来,听你诉说。
其次,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后要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孩子明白遇到问题想办法比发脾气要有效。
再次,引导孩子学习用适当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想法或需求。例如:“妈妈,我的小汽车坏了怎么办?”“我想吃饼干了?”
最后,家长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在孩子面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为孩子树立榜样。每次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适当的奖励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场景二:在逛超市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孩子抱着玩具或零食就是不松手,家长反复说家里有很多了,不要再买了等等,然后孩子听到不给买后,就开始大哭大闹甚至打人,而家长站在那里既烦躁又不知所措,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家长屈服,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者遇到强硬的父母当场就收拾孩子一顿,然后直接拎走了。
风车医生建议:
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烦躁和不耐烦,先用抚摸或抱抱的方式平复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情绪稳定后,要告诉孩子,哭闹或打人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样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然后引导孩子说出买玩具或零食的理由,他为什么需要,让孩子学会思考,需要用什么样的理由来说服家长来买。
如果孩子的理由无法说服家长时,我们就要和他一起去分析原因,比如说:“宝宝,这个玩具你已经有一样的了,那重复的玩具是不是没有趣味性啊,我们是不是可以换成其他的玩具呢,咱们先不着急买,你可以好好想想要什么,咱们回去一起准备一个小本本,把宝宝想要的玩具都写上,然后咱们一点一点地去实现他,好不好”,通过家长的分析沟通后,孩子这时候的“拥有欲望”就不会那么强了,而是思考他想要什么。通过上面的方式,我们即训练孩子的思维,也培养了孩子的延迟满足感和计划性。
对于哭闹需求的孩子,只要家长坚持原则,不退缩不妥协,一两次之后,孩子意识到“哭闹真的没用”,自然会停止采用哭闹的策略,这种习惯才会慢慢消失。
图片来自网络场景三:一群孩子外面玩闹时,分享各自的玩具,其他小朋友想玩自己家孩子的玩具,但是自家孩子也想玩,于是两个小孩子就发生了肢体冲突,自家的孩子可能无意就把其他小朋友划伤或咬伤了,然后家长又赔礼又道歉的。
风车医生建议: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首先,家长要“表情严肃”的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为什么要严肃呢,因为严肃的表情才会让孩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才会重视。如果家长是笑呵呵的表情和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或让孩子理解为这是鼓励的意思,让他觉得自己做得对,所以家长处理事情的“表情”很重要。
其次,家长制止孩子的行为后,不要先指责或谩骂孩子,因为这时候孩子的情绪也需要平复;当孩子情绪稳定后,我们再进行引导教育。
其实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孩子都是“一时冲动”的行为,当你事后问他打人对不对,他也会告诉你:“打人是不对的”,其实这些道理孩子都懂,只是他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要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多做一些亲子互动来调整他的行为。
再次,平时家长可以用故事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人是不对的,如果遇到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该怎样做。同时要不断重复强化“把情绪说出来”这个行为,鼓励孩子多用话语表达自己的情绪。
最后,家长尽量不要用武力解决孩子的不当行为,给孩子树立正确处理问题的榜样。
总体来说,如果孩子有脾气大、经常哭闹、爱打人的行为,家长也不要为孩子的未来担忧,担心孩子的脾气不好,进攻性太强,影响到未来的为人处世,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引导得当,孩子的行为还是可以很快得到修正的。
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是各位家长最应该学会的育儿功课。大家是如何教育宝宝的?欢迎在「留言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