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沙县岩孔街道努力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来抓,依托富饶的土地资源、独特的民族风物、优越的旅游资源,深入实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战略,以岩孔坝区、双箐坝区、安河坝区为主线,建成以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产业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农旅一体化进程提供基础保障,为实施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形成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良好局面。
稻田与乡村。刘勇摄
粮油安全织就“金色岩孔”
盛夏的金沙县岩孔镇,分布在三个坝区的多亩稻苗郁郁葱葱,微风拂过,绿浪翻滚。那独有的稻禾芬芳,阵阵扑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田园的温情和对乡间的向往。
岩孔镇是远近驰名的“金沙粮仓”。在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大型坝区就有三个:岩孔坝区,亩;双箐坝区,亩;安河坝区,亩。除去大棚经济作物所占用的面积,今年全镇稻田的实际种植面积就有亩。在今年毕节市和金沙县联合实施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样板建设中,岩孔镇就占了亩!为把这里打造成全市样板,毕节市农机部门的技术人员还定点在这里开展生产全程机械化指导服务。
7月14日,骄阳似火,但位于岩孔坝区的多亩稻苗却长势喜人。映衬着田野边红墙绿瓦的漂亮民居和蜿蜒的通村、通组公路,入眼的尽是恬静、富庶的现代乡村景象。据了解,这一片稻田覆盖了东光、云岩、金白、板桥四个社区,受益人口2.4万人。社区主任张发忠告诉记者,这些稻田均由各家各户栽种,除了传统的一些老品种外,今年还扩种了一种名叫“野香优”的品种,亩产量预计在公斤以上。因为这种稻米颗粒细长、做饭醇香,上市时的售价预计在每公斤10元以上。
岩孔镇党委副书记何康告诉笔者,岩孔镇群众历史以来就有种植水稻的良好习惯和经验。前些年,虽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占用了一些农田来建大棚,搞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但测算下来,种植水稻的成本和风险都要小得太多,收入也比较稳定。
连片高粱基地。杨晓刚摄
因此,随着毕节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大力推动粮食单产提升,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岩孔镇也将根据7月11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下发的《关于年贵州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精神,将一部分坝区“旱改田”,扩大水稻和油菜的种植面积,并将机耕道、旅游步道延伸到坝区中央,积极完善供排水系统,为推动粮油综合示范样板点高质量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何康介绍,岩孔镇有耕地4.5万亩,在旱地,主要种植高粱和烤烟。目前,全镇种植专供茅台酒厂的订单高流就有1.2万亩,订单价格是每公斤11.2元。
在青河社区,连片种植的亩高粱青葱茁壮,在骄阳的照耀下散发出阵阵幽香,一条小河顺着高粱地边蜿蜒东流。何康说,这里的土质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在下个年度,也将把这里有条件“旱改田”的土地改为水田。
除了旱地之外,在上述三个坝区中,主要是实行水稻和油菜的轮作。在秋季稻谷收割完以后,群众就接着翻地平土,将油菜籽种植下去。到了春天,万亩油菜花争奇斗艳,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岩孔油菜花还在几年前荣登过央视。而油菜的收入也不小,每亩能产油菜籽公斤以上,种植得好的农户,油菜秆粗壮得“可以当扁担抬水”。
春来菜花馥郁,秋来稻穗飘香。在岩孔镇的几个坝区,将随着设施农业和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随着产业链的逐步融合和延伸,“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美好图景将很快呈现,一个产业兴旺的“金色岩孔”、一个村容富足的乡村振兴样板将引领着更多地方阔步向前。
民族服饰增亮乡村底色
“妈,怎么他们喊一万二你就毫不犹豫地给一万二呢?难道不可以给他们讲讲价吗?”“孩子,我知道,这种品质和工艺是值得起这个价格的,不用谈。”
这是前不久,在岩孔镇的上山村少数民族手工作坊里,一位遵义游客带着两个女青年来这里购买一件苗族服饰时发生的对话。当她们认真地作了鉴别买好服饰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驾车离去。
刺绣。刘勇摄
上山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自己种植苎麻和栽桑养蚕来作为制作衣物的材料。他们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就在桐油灯下织布、刺绣。他们织出的麻布有厘米宽,是用黄柏和其他一些植物的树皮、根茎来熬煮,制作成染料给它们消毒、上色。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全都是用蚕丝做成的丝线来缝纫、刺绣。但丝线容易褪色,人们始终找不到好的办法来改进。成年男子出门时,要穿一身长衫,腰间系一根腰带,这样显得阔气。如果在家时,就穿一身短衫,方便劳动。待字闺中的少女,每人都要为自己亲手制作一套漂亮的嫁妆,出嫁时穿在身上。
上世纪80年代五颜六色的细毛线出现以后,人们就用细毛线来代替蚕丝线,而且刺绣的颜色丰富、不褪色,为苗族同胞的刺绣工艺增添了不少动力。
据多次获得贵州省传统民族服饰大奖的上山村民族刺绣领头人王洪英介绍,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兴起,民族服饰有着旺盛的市场前景。上山村在金沙县民宗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将帮扶的4.5万元资金建起了民族服饰手工作坊,并组织外出返乡的妇女积极加入。家中老人就负责制作麻布,他们要将未染色的麻布染成青色,并对其抛光、打蜡。如果是有客人看上那些为染色和打蜡的麻布,就按元一米的价格卖给他们。
为了为民族服饰的发展壮大储备力量,手工作坊还把当地的小学生组织起来,每周为他们开展两节课的手工制作培训。目前,在手工作坊参与刺绣的妇女有50人,其中有20余人是专心呆在作坊里刺绣。她们制作的刺绣服饰,一件短男装的售价多元,一件短女装多元,一条裙子多元,一套旗袍1万多元。一个手艺娴熟的女工,一个月就可以制作出一套服饰。
王洪英介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手工作坊下一步还将制作如箱包、扇面、鼠标垫等富有民族风情的旅游商品,通过电商、网购、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为把上山村民族风情旅游商品做大做强、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玉簪花海蕴足旅游商机
位于岩孔镇大娄山脉西起点一个叫“绿峰梁子”上的玉簪花海,总面积4万余亩,是当今发现的全世界面积最大的野生玉簪花带。盛夏的午后,山下依旧热浪翻滚,而海拔米的绿峰梁子上却是凉风习习、满身清爽。
夕阳下的玉簪花海。杨晓刚摄
山头,一排排傲然挺立的风力发动机宛如一个个庞大的纸风车,带着风声不停地转动,蔚为壮观。而散布于一座座山头和山间的玉簪花,则摇曳着紫红的身姿,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在一片片葱绿的草丛中煞是惹眼,着实让人怜爱。
而坐拥这一片得天独厚玉簪花资源的岩孔镇,也是积极筹备,初步将旅游公路毛路修到山顶,结合当地具有苗族特色蜡染、刺绣的民族产品和一年一度的踩山节(有表演芦笙、滚碗、滚血牛皮、上刀山、斗四方等民族特色文艺项目)打包开发,将其打造成金沙全域旅游示范区,不负众望地融入毕节市重点旅游景区,藉此吸引四海宾朋,造福十里八乡。(刘燎、陈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