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祝家最美新农民,他们为祝家代言

“这次我回来就不想走了,将来我想和乡亲们一起做个网上农产品超市”、“虽然挣得没有以前多,但大家对我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的村子现在就像‘世外桃源’,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咱们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我要用学习来的知识改变这种靠体力耕作的传统种植模式”……浑南区祝家街道近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自然环境好了、村容村貌变了、新型农业发展了。

作为身处其中的村民们,既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推动这些变化的奋斗者、实践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村就业,走南闯北多年的年轻人被家乡惊人的变化“喊”回来创业,就连从未离开这片土地的村民们,也被它焕发出的活力感染。他们为祝家的发展注入生机、活力,这片土地上,一种信念正在生根发芽,村民们美好生活的轮廓愈发鲜明,他们是生活富裕、内心富足的祝家新农民,他们是祝家最好的代言人。

一种回归:走南闯北十多年她回村创业“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大梦想”

董琳琳年出生在祝家街道的佟家峪村。20多年前,她带着自己的梦想选择到外面闯一闯,近20年的时间里,她的足迹遍布北京、郑州、青岛,用她的话说“全国走了很多地方”。直到年她回佟家峪探亲时,忽然意识到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也许近在眼前。“年那次回来突然感觉变化特别大,回来就不想走了。说实话以前回来不爱在家里呆,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当然没理由在外面漂泊了。”

董琳琳带回来的,是她走南闯北近20年积累的阅历、经验和眼界。“因为咱们村每年杏花开的时候人特别多,我觉得应该干点啥。”由于自己对酒行业的了解和相关经验,董琳琳在村子里建起酒厂,成立沈阳老久缸酒业有限公司。“刚建厂时,街道和我们村都是全力支持,不仅帮我谋划发展思路,还积极帮我推荐产品。”今年在祝家街道开展的“浑南首届杏花节”前夕,街道领导找到我说“在保留手工酿酒工艺的基础上,研发杏花酒”这个思路一下就打动了我,随即在杏花节上,老久缸的“杏花酒”像杏花一样香甜绵密,让前去游玩的游客印象深刻。街道不仅仅帮我厘清发展思路,更是帮我们村找到了致富的法宝“锶元素”,村民才“恍然大悟”为啥我们村里的沙地沟大杏这么甜,原来是土地中富有丰富的锶元素,这也给我发展富锶特色酒产业坚定了信心,随即在祝家街道开展的“槐花节”期间,我推出了“槐花酒”,将传统手工酿酒与富锶、富槐花口感相结合,好评如潮。虽然酒厂刚建立两年,老久缸每年的产量已经达到十多吨,忙的时候,董琳琳还会雇村民们来帮忙。未来,董琳琳还想扩建厂房、库房和展厅,加盖酒窖,让老久缸长期在佟家峪村发展。

董琳琳的梦想不止于此,佟家峪的变化让她看到了更多可能。“回来创业这两年,我的酒糟都没卖,而是给村民们饲养鸡鸭鹅,这些鸡鸭鹅下的蛋我再从村民手里回收,我想通过酒厂带动一个产业链发展,让更多村民见到实惠。”董琳琳回村创业后,带给村民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很多人的农产品销路不愁了。董琳琳在快手、淘宝、拼多多都搭建了电商销售渠道,而她未来的目标,是开一个网上农产品超市,让更多产自佟家峪的农产品找到销路。“我的梦想挺大的,我有多大能力、能带动个多少村民,就带动多少。”

一份责任:她已在城市站稳脚跟因村里“需要”反哺家乡

年4月,已经在沈阳市内工作十多年的何冬梅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的祝家街道田家洼村,当起村委副书记。“说实话我现在的收入没有以前高,每天要在村里和自己家来回往返也很辛苦,但村里既然需要我了,那我没有理由推脱。”何冬梅家是田家洼村有名的养蚕大户,她年考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离开了生活19年的家乡。年她从学校毕业,在沈阳就业生活、结婚生子,已经站稳脚跟。很多人对她做出的回村工作的决定很不理解,但面对乡亲们的期待目光和一次次的劝说,何冬梅终于割舍不下对家乡的眷恋,毅然放弃城市工作,回到这片越来越焕发出新生机的土地。

何冬梅的新工作与其说是“村官儿”,不如说是一天到晚和乡里乡亲鸡毛蒜皮打交道的“村民服务员”。“前段时间村民们打疫苗,有的老人行动不方便,找到我,我就拉他们去镇里打疫苗,跑了十多次吧。”村里很多人看到何冬梅,都感觉是邻家姑娘,很是亲切,找她帮忙,也更顺理成章。自从何冬梅当上村里的副书记,每天找她处理各种大事小情的人就没断过。帮村民买药、帮老人给儿女用手机转账、调节邻里纠纷、疫情防控排查、春秋两季防火、雨季防汛,何冬梅每天不亦乐乎。她也越来越意识到,村民说的“村里需要你”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真切切的责任。何冬梅说,大概从村里选副书记半年多之前开始,不断有老书记、老党员找到她,希望她回村工作。真正回去后,何冬梅更意识到,年轻人和新鲜力量对村里人的生活来说是多么重要。

“既然大家这么相信我,我就有一种信念,不想辜负大家的期待。”何冬梅说,“村里很多人年纪大了,将来我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舒适。”

一次筑梦:农机合作社从6人发展到近百人他依旧在逐梦路上

年从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年在祝家街道成立下楼子春勇轩合作社、年牵头成立沈阳市浑南区众志成农民专业合作联社,近20年的时间里,牟任春在不断追逐他农业机械化的梦想,也带领着家乡父老走上农业机械化的全新生产之路。他也是祝家街道唯一一名身兼省、市两级青年联合会的委员。

牟任春出生在祝家镇下楼子常家湾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父母都是农民。父母为了供他念书上大学,辛辛苦苦地耕种土地,地里的绝大多数收成变成了他的学费。大学毕业时,牟任春看着才50出头的父母却累得像70岁,他哭了。牟任春下决心要用学习来的知识改变这种靠体力耕作的传统种植模式。

年,牟任春和5个合伙人成立了春勇轩合作社。当时他们面对的最大困难,是要转变村民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耕种观念。农户怀疑播种机出苗率不高,他就给农户介绍播种机播种原理,现场演示播种机的播种质量。农户怀疑玉米收割机的收割率低,他先收割自己家的地,然后展示给农户。经过两年的时间,农民们在事实面前,终于接受了机械化生产的理念。合作社由最初的社员6人,农机资产20万,发展成现有社员96人,拖拉机23台,配套农具43套,自走式玉米收割机8台,农机固定资产余万,标准化机库余平。年盈余40万的规模,社员人均收入增加近万元。

合作社农机服务覆盖祝家、汪家、深井子、李相等4个街道20多个村,达3万余亩,服务农户达余户,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牟仁春又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开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代耕代收等多种作业项目,义务为农户讲解新式种植技术,开展多场农机技术知识培训。改变了原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使农户轻松完成耕种收全套服务。

近些年在牟仁春的努力下,合作社与浑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深翻秸秆腐蚀处理试验项目。与辽宁物源生物燃料有限公司、辽宁绿泰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作业区域由原来的浑南区扩展到锦州、鞍山、抚顺、康平,及黑龙江、吉林多地。使原来废弃的玉米秸秆变为燃料,不仅极大有效地消除了村民焚烧秸秆的习惯,更是“变废为宝”,也保护了家乡的绿水青山。

年,春勇轩合作社联合浑南区其他10家合作社成立沈阳市浑南区众志成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众志成合作联社注册资金万,拥有大型拖拉机40余台、小型拖拉机80余台及其他农机器具,农机资产过千万。近年来众志成合作联社每年承包土地过2万亩,服务农户2万户,农机作业面积达16万亩,服务覆盖整个浑南区。看着家乡的农业生产模式一点点变化,牟任春心里还有更远大的农业机械化目标,他依旧在逐梦路上。

一个范本:她的“童话”正在变成现实

从小出生在祝家街道祝家村,在沈阳读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上市公司,张美娇年前的身份可以用村民、大学生、白领逐一概括。但年她辞去沈阳的工作,回村帮助家里打理果园,经过电商尝试、体会失败,终于摸索出亲子研学、体验旅游综合产业的成功之路时,张美娇终于可以自豪地说一句,她是祝家街道新农民当之无愧的代表之一。

张美娇的父亲曾经种植近亩的果园,但随着产量的逐年提高,销路成了瓶颈问题。实际上,张美娇年回到村里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如果我那时不回来,家里的果园可能早就不存在了”。大学期间,张美娇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她的观念和想法带给果园一线生机。正是这种情况下,年沈阳市盛泰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历经采摘园和电商的曲折探索,张美娇家的果园终于走上了向如今的风车谷童话小镇转型之路,盛泰园正是风车谷童话小镇的前身。与以往单纯的采摘园不同,张美娇将自家采摘园改造成主打亲子研学、体验旅游的农业综合体。正因为张美娇对市场的敏锐触觉,这次转型获得了成功。“按照接待人次估算,沈阳市5到8岁的小朋友,将近50%都来过我们这里。”虽然张美娇带着家里果园的这次转型刚过去四年,但盛泰园连年扩大规模,客流量已经达到每年10万人次,终于在年升级打造风车谷童话小镇。

“回村里创业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到叔叔阿姨们在我这里每天工作也很开心,他们高兴,我看着也高兴。”在张美娇的童话小镇,雇用的很多员工是本地和周边村民,还有当地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童话小镇工作。“全职和兼职都算上,我一年用工超过5千人次,有的阿姨每年在我这里工作收入就能多几万块钱。”童话小镇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客流量的增加间接辐射祝家及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很多游客都会顺便到祝家大集、农家乐游玩一番。

回想当初,张美娇刚回村时家里果园一处沙山,由于土质不好,连玉米都不长。但经过学习摸索,张美娇终于找到适合种植的大杏和蜜薯等作物,“我们把寸草不生的地方变成了金山银山。”这座沙山的转变正像是张美娇家的果园到童话小镇的蜕变。未来,她心中的童话还将继续在祝家村书写,“明年我们希望村集体能入股,这样我们的面积从亩扩大到亩,我们也想做一个中国最大的玉米迷宫。”

一个缩影:“我家现在就像世外桃源”

从出生到现在,刘淑敏已经在祝家街道佟家峪村生活了50多年。她看着自己的村子一点点变美、村里的路变得平整宽阔、慕名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自己和乡亲们的收入越来越多,刘淑敏和很多人一样,很多观念也已经随之改变。如今走在佟家峪村,不仅村容村貌让人感觉不到与城市的差异,如果与村民们交谈,你也会感觉到村民们的变化。举手投足间,他们内心的富足溢于言表。

沈阳的“杏花村”佟家峪自然村一共不过20多户人家,刘淑敏家的生活可以说是全村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我家里有20亩杏园,每年杏成熟时忙一个来月,那段时间也是人最多的时候,其余时间我们也去工作。”20亩杏园在佟家峪不算最大,但也足以带给刘淑敏家每年7、8万的收益。“现在每年都不够卖,光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5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