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吹不掉的记忆

刘志龙文/图

前段时间,回汉寿农村老家,清理杂物时看到一个老物件——风车。这台风车不仅老旧,而且残破了——缺失了漏斗。风车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常用的一件农具。它用来过滤谷物等农作物中的杂物(瘪粒、秸秆屑)。

一台风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风箱、漏斗、分离室。风箱有一个圆形的外壳,里面安装有风叶,外置一铁摇把。摇动铁摇把驱动叶片旋转便产生了风。漏斗在风车的左上方,是一个上大下小的梯形体。下面的梯形口位置安装有合页开关,能控制开口大小。分离室在漏斗下方,有稻谷出口、瘪粒出口、秸秆屑出口。

风车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风力,将不同重量的饱满稻谷、瘪粒、秸秆屑分离。

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每年夏季早稻、秋季晚稻在晒干归仓前,各家都会抬出自家的风车,摆在禾场上的谷堆边,开始过滤谷物(过滤谷物是我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写的词,其实在农村,就叫“车谷”)。

车谷的具体操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用撮箕将含有杂物的稻谷倒入漏斗中,一般来说漏斗一次可容纳三撮箕稻谷,大约六七十斤吧。然后,均匀地转动风叶,风持续不断吹向分离室;打开合页开关,漏斗里的谷便流入分离室,饱满稻谷、瘪粒、秸秆屑由于其轻重不同,在风的作用下会飘出不同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饱满稻谷、瘪粒、秸秆屑,分别由不同的出口分离出来。饱满干净的稻谷由最近的出口落在箩筐里,然后被运到谷仓里。

也许有人会觉得车谷很简单,其实这还是有一定的技术技巧的。车谷需要操作者控制好风力大小,风力太大会把饱满的稻谷也吹到瘪粒出口,风力太小,瘪粒则会落入饱满稻谷一堆;操作者还要通过合页开关来控制谷物的流量,流量太大,谷物里的杂物不能清除干净,流量太小,又费时间。车谷需要操作者把风力和流量二者较好地配合起来。一般来说,一开始,操作者先要“试机”,找到二者的最佳搭配后,便可顺利操作了。

童年时,风车被我们当玩具玩。有时我们会比赛摇风车,看谁摇的风大,一人在出风口感受风力做裁判。看到站在风口的裁判被吹得头发凌乱,被风车里吹出来的积尘搞得灰头土脸的样子,我们都笑得跳脚。力气大的孩子把风车摇得吱吱呀呀猛响,招来大人们的呵斥:“冇得事做得啊,搞坏了,一餐打!”大伙于是一哄而散。有一次,大伙玩捉迷藏。个子小的六婆子(那时,我们老家称男孩子为婆子)居然藏在风车的分离室。最终,他赢了。

在当时的农村,男孩子稍大一些,大约十六岁左右吧,就算得是家里的正劳力了,就开始干打谷、挑担的重活了。每次车谷,我就负责摇风车。开始几次我把握得不好,谷物分离不干净,父亲便叫我重来。几次下来,熟能生巧,我便掌握了要领。父亲查看了一下饱满稻谷、瘪粒的出口,说了声“要得”,算是认可了我的技术水平。

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后,农活渐渐干得少了,我与风车的接触也少了。

大约是在年左右的时候吧,农民开始把田地流转给大户。种田大户采用机械化种田,农民各家的老式农具慢慢地退出“舞台”。风车也被扔进杂物间里,挂着蜘蛛网,落满灰尘……

也许,若干年后,风车这些老式农具会彻底老化破损,直至消亡。人们再见风车也许要去一些博物馆里。

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很多事物都会随着时间流逝,我用这些许文字把风车的记忆藏进历史的罅隙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5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