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人》全媒体记者银昕
“我们听说这里春节不打烊,就全家出动了。”大年初五,李昕一家三口吃过晚饭,来到离家不远的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难得有时间带爱人和孩子一起来书店买书看书;更难得的是,春节期间,西单书店24小时营业,真是太贴心了。”在书店一层的座椅上,李昕放下手里的书籍,和记者聊了起来。而此时,身边的妻子正在专注地阅读,小女儿则像进了游乐园一样,一会儿去看电视屏幕播放的综艺节目,一会儿又跑到童书区翻阅连环画,显得异常兴奋。
▲西单图书大厦入口处摆起了电视,可看春晚,可观综艺
春节前夕,北京发行集团对外发布公告,春节期间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和外文书店四家大型书店24小时营业,此外,新华书店小庄店、翠微店、西四店、永安路店、花市店和建筑书店六家连锁店也全天营业。
如李昕这样的爱书之人,在牛年春节多了10处不分昼夜的栖息之地。对于留京过年的“北漂”一族,这个牛年春节,喜庆中多了一层“文气”。
▲爱书之人三三两两地围坐着24小时营业已是常态
近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不断被新技术重塑,这让实体书店的现状颇为尴尬。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实体书店的消亡甚至已被预言家提上了日程。书店的自救从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之时就已开始。
24小时营业就是药方之一。仅在北京一地,24小时营业的书店早就不是新鲜事物。年,位于东城区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书店宣布实行24小时营业,还在店内布置了写字台、座椅和台灯等设施,方便读者看书写字。
随后,专注于古籍旧书和笔墨字帖的中国书店在东城区地安门开设雁翅楼分店,从开张第一天起便实行24小时营业制。
▲大年初五夜的西单图书大厦24小时营业带给书店的收益是巨大的。年,时任北京三联书店总经理的张作珍告诉记者,24小时营业虽然会造成成本上升,但营业额的增长更为迅速。“人工费用增加了万元左右,但年的营业额同比上涨了60%,刨去享受的政策补贴后,利润达到万元,增幅为%。”
不打烊之后三联韬奋书店成了众多文艺青年的网红打卡地,经口口相传,三联书店的品牌影响力也在扩大。“这些社会效益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张作珍说。
一直以来,国营书店的阅读设施不足经常被读者诟病。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这些书店在春节期间利用既有场地条件布置了一些桌椅,在夜间,原本属于水吧的桌椅也向读者开放了。
新式书店多业态共存
位于崇文门外的花市书店曾经是崇外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但随着四周钢筋水泥丛林的高度不断增长,这座二层建筑已经显得很不起眼。今年春节,在周边商圈人流量的带动之下,花市书店门庭若市。“我希望能在书店里不止看到书,还能看到年味儿。”年过六旬的李大爷的愿望在花市书店满足了。
▲工艺品摊位摆进了花市书店春节期间,花市书店除售书业务外,还在一层楼梯口的位置摆放了两个工艺品摊位,贩卖京剧脸谱、风车、手编自行车和灯笼等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往年我们是要上庙会的,今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没办庙会,我们把摊子挪到了书店。”摊主王先生是圈内小有名气的民间工艺品手艺人,他告诉记者,今年的生意改在书店里办,总比闲着强,“能挽回一些损失”。
“我觉得这种做法挺好,让我们在书店里感受到了年味儿。”家住崇文门附近的张女士,从小在北京长大,时隔多年,再次见到了风车这种工艺品,感觉既熟悉又惊喜,“除了充当孩子们的玩具,工艺品也成了一些人追忆过去的钥匙。”
▲围坐在书桌旁的读者多业态经营一直是实体书店自寻的出路之一。在这一点上,以言几又、西西弗和单向空间为代表的民营书店比国营书店走得更远。
在这些书店,除图书外,还有文创产品,以及咖啡简餐、读者沙龙、会议承办,甚至小型艺术展等其他业态。单就营业面积而言,会议场地和咖啡厅的占比甚至超过了图书,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西四书店门外的“不打烊”标识某民营书店创始人曾告诉《法人》记者,现今实体书店的趋势就是多业态复合经营,除图书外,还要叠加上文创产品、咖啡以及简餐等。“图书业务的毛利率很低,与之相比,文创产品、咖啡和简餐的毛利率高很多,这意味着,过去‘依靠售书’的单一模式,已被如今的‘花式’书店取代。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的选择,单纯书店很难生存,但作为回归阅读本质的书籍,又应该是我们必须要去保护和维持的,书是有生命的,我们必须要让它活着。”该创始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