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福利院安排了手工编织课程,老师对孩子们总是耐心指导,不断给予鼓励。
孩子们在活动室内画画,在温馨的生活环境下体会生活的美好。
走进南昌市社会福利院,樟树上悬挂的五彩风车随风转动,与院内的五彩跑道交相辉映,孩子们在跑道上纵情地奔跑着、游戏着,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
近年来,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全面推行亲情化养护,秉持初心,致力于“为服务对象营造一个温馨的家”,为孩子们构筑了一个成长系统。该院现有服务对象人,其中孤残儿童人。
双亲式“爱心家庭”给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在南昌市社会福利院,53岁的文红英是院里的“爱心妈妈”,9年来带过30多名孩子。走进文红英夫妻和6个孩子的家,干净的地板、洁白的墙壁,屋里的一切井然有序。
年,下岗的文红英看到福利院“类家庭”的招聘启事,在丈夫的支持下,她来到福利院应聘。经过严格的考核与培训,文红英夫妻顺利上岗,一干就是9年。文红英的丈夫在外面务工,每天下班回家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每到周末,夫妻俩还会带孩子们去公园、超市。
“我的工资是元,还有五险一金,我们12个家庭每天的采购都在院里指定的超市,账目记录上报,由院里统一核准后支出。我很适应这个模式,我想我们会一直干到退休。”文红英告诉记者,她想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平安快乐长大。照顾6个孩子的生活起居,辛苦不言而喻,但看到他们的成长,文红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长期以来,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大多采取集中供养模式,虽然有利于统一管理、节约成本、培养儿童集体主义观念,但在个性化培养,特别是家庭伦理、人格塑造、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为此,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积极开展“类家庭”养育模式的创新探索,年在全国率先创建了院内双亲式“爱心家庭”。
“我们在院内组建模拟家庭,每个家庭由一对夫妻和6个孩子组成,孩子们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在自己家中,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可以充分享受父母之爱和亲情的温暖,在健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据南昌市社会福利院院长谭明珠介绍,目前院内有12个“爱心家庭”,这些年来共培育孤残儿童余人。
“关口前移”构建无缝救治体系
据南昌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南昌在全省率先推行弃婴救治“关口前移”模式,医院设立了弃婴观察救治中心,救治中心每个房间都安排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在救治中心待满14天后,生命体征正常的孩子会被转入南昌市社会福利院,而需要接受治疗的孩子则继续留医院医院。
年,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将“婴儿安全岛”直接设医院门口,与弃婴观察救治中心形成有效衔接,构建了无缝救治体系,做到了“第一时间”接收、“第一时间”救治、“第一时间”建档,确保了弃婴从发现到救治的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
学习生活娱乐体系功能齐全
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各项基础设施完善,育婴中心、康复中心、特教中心、医务所、图书阅览室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构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学习生活娱乐保障体系。
在院内的儿童福利大楼五楼,康复中心内设有多功能感官训练室、功能运动训练室、运动治疗室等康复教室,并引入了最新的康复器材进行辅助,以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系列行为和脑力活动强化训练,促进孩子各方面协调发展。年度康复训练脑瘫儿童人次,训练有效率达98%,部分经康复训练的孩子被家庭收养。
据了解,为确保孩子们健康成长,南昌市社会福利院探索和尝试儿童护理培训、早教培训、小儿推拿培训等符合儿童需求的新服务内容,并活学活用将美术、音乐融入日常教育和康复中。同时,为保障弃婴护理质量,该院增设了24小时视频查岗制度,护理人员夜间每隔3小时不间断为孩子测量体温,严格按医嘱护理特需儿童,尽心尽力呵护孩子成长。
为帮助大龄孤残青年从福利院顺利走入社会,该院注重大龄青年的技能培训,创建了“爱心手工坊”“毛衣编织组”,帮助无法外出就业青年搭建实现梦想、展现自我的平台。从福利院走出去的孩子福铁残,更是自强不息,为国争光,获得一个个全国锦标赛冠军、全国残运会冠军、亚洲锦标赛冠军。
守护孤残儿童,南昌一直在路上。年,南昌市机构养育孤儿供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元,该院服务对象生活区提升改造项目和儿童福利院新址建设项目已列入全市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服务对象生活区提升改造项目主体已封顶,服务对象有望明年底入住新家。儿童福利院新址建设项目也已完成EPC招标工作,正在进行开工前期准备工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