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各国迷彩伪装术

甲氧沙林片 http://m.39.net/pf/a_4341461.html

A:带平顶伪装网的美国炮兵阵地

这幅剖面图(注意剖面的红线轮廓)展示了2号伪装网的典型布置方式;遮盖住一门毫米口径M2A1式榴弹炮的这种伪装网还可以与毫米口径榴弹炮和4.5英寸(毫米)口径火炮匹配。图中的伪装布局包括了一张29乘29英尺(8.84米乘8.84米)的网子和位于两侧及左后侧(或右后侧)的三条14英尺x29英尺(4.26米x8.84米)的延伸网。平顶布局可以保证有足够的面积覆盖住火炮、装备、弹药以及炮手的壕坑;网子可以以倾斜角延伸到地面,但这会减少炮手们的工作空间。伪装网由18根10英尺(3.05米)长的杆子搭起,铁丝则构成支撑框架(将铁丝拉紧绑定在杆子上),框架的绑索带有螺丝扣。此外这套伪装网还配有30个钉桩、1个12磅(5.4公斤)重的榔头和两个携行包。主网前缘中心处裂开14英尺(4.26米)长的口子,它可以在火炮进行高仰角射击时快速打开。图中的伪装网采用的是温带夏季及热带使用的色彩涂装,主网上的伪装条布置的比较密集;相比其他边,延伸网的中心以及与主网连接的那一边的伪装条布置更为浓密。炮手们要辛劳地看护好伪装网覆盖下的炮弹、空弹壳、弹药箱、火炮装备以及他们自己的个人装备。为了隐藏住炮管发射时的火光,火炮阵地前方用脚踝高度的桩子铺设了一片铁丝网,铁丝网上还要覆盖上灌木(图中出于清晰展示的目的没有绘制)。理想化的火炮阵地应设置于树林、灌木丛、篱笆、墙体或其他能够遮掩或混淆火炮视觉形象的物体旁(不过大多数部队所使用的茶色粗麻布沙袋墙往往很难与周围的植被和地形环境相适应)。火炮自身被涂成带有散乱的浅绿色色块的橄榄绿色,炮管和制退器下方则都是浅绿色。

B:伪装网和伪装图案

B1:最为普遍使用的“U型”布面伪装物,它有不同的密度布局,各个“U型”之间可以交织。

B2:紧密的方形螺旋设计的“希腊花边式”伪装物,其名称取自一种装饰花边。

B3:“领结式”是将较短的伪装物打结并紧凑地布局在一起,通常出现在下垂网的末端。B4:一种不太常见的方式是把带子以紧密的迂回线方式或大的长方形的方式进行布局。这种方式太过规整显眼,除非是沙地或雪地这类景观一致的背景。

B5:德国人很早就使用了固定在细网眼网子上的不规则形状的片状织物。虽然标准要求做相对密集的布局,但在实操中,由于这些织物都是由部队自己安装的,他们会发现这是一项极其单调耗时的工作,并且织物染料的化学气味很重,植物本身也很容易割伤或磨破手指。不可避免地,这样的伪装物会被省略掉;往往只有树枝、带叶子的枝条和杂草作为仅有的伪装物简单铺在网上,或者连这些都没有。

B6:年在美国本土进行的一次演习中,这门美制37毫米口径M3A1型反坦克炮被一张下垂的15×15英尺(约4.6×4.6米)“网子”所覆盖,上面没有织物伪装物,但覆盖了带叶子的树枝;网子下垂增加了他的伪装效力。一块切割成不规整形状的金属薄板固定在火炮护盾的顶部,以扭曲火炮的正常轮廓——这是一种明智但罕见的做法。美国人的弹药箱是用天然木材制成的,在没有遮盖物的情况下非常显眼。虽然橄榄棕色毛料裤子呈现的是那种深棕色,但茶色的年版野战夹克、织物装具和护腿还是与炮手们的橄榄棕色武器以及深色的背景形成了很大反差,这导致上述装备在年末变成了偏绿的橄榄棕色。

C:迷彩服:战俘集中点,诺曼底,年

C1:这名美国第二装甲师的士兵穿着两件式人字纹斜纹布迷彩服,和它的前身——一件式连身服一样,它们都被称作“青蛙装”。这是装备给第41装甲步兵团和第17装甲工兵营以及第2和第30步兵师部分部队的物品;在使用了仅仅2个月以后它们就被召回了,原因是它们和德国迷彩服高度相似从而变得非常危险,尤其是在树林中斑驳的阳光下(尽管有些人后来很长时间仍然穿着它们)。它是双面的,里面的一面印着四种深浅不同的茶色和棕色。部队的头盔通常用头盔罩网和粗麻布进行伪装(见图E2)。

C2:第6空降师的这名英国空降兵穿着丹尼森式罩衫,这是英国陆军装备的第一款也是最著名的一款迷彩服。基本上相同的伪装图案也被用在了更轻便的带套头帽的“防风”罩衫和配套的裤子上,它们会在预期于挪威展开的行动中使用,而在其他地方它们提供给了一些特种部队和狙击手来使用。作为一种外穿的夹克,带套帽的防风罩衫也在欧洲战场的最后那个冬天发给了一些前线的步兵,比如第7装甲师第女王旅的摩托化步兵们就得到了它们。

C3:伞兵带来了两名被俘的武装党卫军士兵。老兵穿的罩衫和使用的头盔套都是迷彩设计,它们是战前和战争中出现的采用各种色彩及斑点图案的迷彩中的一种,有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同一支部队中出现几种迷彩涂装。

C4:这名年轻的党卫军新兵有可能来自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他的年版迷彩服包括了带四个兜的上衣、裤子以及相匹配的帽子,这种迷彩方案通常被称为“豆子版”。

C5:这名纳粹空军的负伤伞兵来自第6空降兵团,他拥有字节所在兵种特有的迷彩头盔套和跳伞外套,它们所使用的纳粹空军版迷彩方案年开始采用,被称作“碎片式”。这与年陆军在制式帐篷片段(人物正平躺在上面)所采用的迷彩方案略有不同。另外无论是武装党卫军还是空降兵,都没有与外套相匹配的迷彩裤子。陆军、空军和武装党卫军之间各自开发不同版本的迷彩布料是一种重复浪费,但却得到了各军种之间“地盘之争”的鼓励。

D:德国的雪地伪装

苏军和德军都采用雪地伪装(后者是逐渐开始采用的),并开发出各自的伪装技术或是彼此模仿。图中展示了在雪地中构筑由匍匐壕沟和作战阵位所组成的阵地(现实中不会因画幅限制而显得如此局促),同时用砍倒的树苗和枞木作为伪装物铺在上面,以及用编织的柳条或铁丝网做衬垫覆盖地面。阵地最终用矮树枝或稻草覆盖,或者是加上打湿冻成固体的多层纸张。这一层覆盖物将被雪所掩盖,但在新的雪落下之前,这并非是有效的伪装。衬垫边缘可以稍稍抬起用以观察或射击。图中左侧是堆放的弹药箱,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雪,而枞木树苗夹杂在它们中间;树苗可以标记位置,而树苗和其自身的阴影则可以在积雪中起到隐蔽的作用。

服装:

实践证明德国标准的白色斜纹棉布工作服是失败的,因为它们太贴身,里面无法套进拥有隔热功能的其他衣服。部队或仓库经常利用当地资源制作雪地伪装服。在对苏作战的最初两个冬天中,我们可以看到如图中所示的这些伪装服。头盔通常被涂成白色,要么是全白,要么是绘制得色彩斑驳,另外有时可以看到正反两用的白色/迷彩色头盔套。

D1:最简单的伪装办法是从当地人家里拿来床单,并把床单盖在头部和躯干上,并用橡胶带在头盔上以及用绳子在腰部进行固定。

D2:这件雪地衫是一种当地制作的套衫,长度及膝;临时制作的头盔套还可以罩住脖子后部,并起到了一定的防风作用。

D3:宽松的两件式滑雪服有一个前纽扣。它包括没有衬里的带套帽的大衣和松垂的裤子,这为在里面穿更厚的冬季服装提供了可能。黑色和红色的布制袖标是制式装备,它通过一颗纽扣戴在一只或两只袖子上。这种袖标可以提供8种可能的变化以应对像使用口令这样的周期性变化。

D4:和两件式滑雪服一样,一件式滑雪服也是工厂生产的产品。

D5:另一种制式服装是宽松的罩衫,它可以正反两穿,一面是冬季迷彩,一面是裂片式迷彩。

D6:执行站岗任务的这名士兵穿着一件带套帽的连身服,它的剪裁像外套。另外,我们还描绘了厚手套和为脚提供保暖的巨大的稻草靴。

E:头盔伪装

士兵伪装自己最常见的方式是改变头盔的外观——减少反光,破坏其令人熟悉的轮廓,同时加上某种天然的或人造的伪装物。虽然大多数军队装备的都是工厂生产的用单色调哑光漆涂装的头盔,有时油漆中还会掺杂一些碎软木或沙子,但在战场上,一顶没有遮盖物和伪装物的头盔还是能被辨认出来。

E1:美国陆军最初为M1式头盔配备了一种大网眼的网子。这种网子罩在头盔的钢壳上,边缘收进头盔内部,在替换纤维衬垫后可以将网子固定住。

E2:美国陆军后来采用了一款更“有弹性”的网眼为0.25-0.5英寸(约6-13毫米)孔径的网子,并配上有弹性的氯丁橡胶带。在野战中,在头盔上绘制军衔徽章是很少见的,当然有时军官和士官们会分别在头盔背面画上简单的纵向和水平的短杠来表明身份。夜间巡逻时,有时会在脸上涂抹上煤烟灰。

E3:头盔的个人伪装涂装非常少见,但在空降部队中却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图中这种在罩网中增加粗麻布条的做法。伞兵急救包附在这顶M1C式头盔的网子上,急救包旁边是1型发光标,用来帮助在夜间空投区的人员集合。

E4:英国人使用两种头盔罩网,一种是中号网眼的网子,网眼一英寸(2.5厘米)见方;一种是如图所示的与“捕虾网”类似的小号网子,它可能会被染成绿色、绿色加棕色或者在意大利时被染成黄褐色。这款MkII型头盔的弹性网子里塞着“野战急救包”。两种样式的网子都是通过一根拉绳在头盔后缘系紧的。一些头盔则采用了如下的伪装组合:临时取材的粗麻布制头盔套外面罩大网眼网子。

E5:英国的MkIII型“乌龟”头盔从年开始在西北部欧洲广泛装备,它优先配发给了参加诺曼底登陆的部队;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用它来代替之前的型号,尽管两种型号仍然是并行使用的。标准的小网眼网子经常被撕开较大的洞,或者缝上或系上额外长度的细绳以便固定粗麻布条,而粗麻布条会被故意磨破以进一步混淆头盔的轮廓。MkIII型头盔的形状方便了野战急救包可以依托较深的后盔檐扎在网罩里。

E6:英国伞兵也用同样的方法伪装他们的头盔(图中这是第3版),头盔上套着网子、辅以丰富的伪装物和长绳子。伪装的需要通常压倒了部队对于士气的需求,于是在年以后,很少可以看到在海外的作战部队会在头盔侧面绘制部队标识章,当然在北非情况例外些。图中展现的是年在诺曼底时出现的头盔侧面徽章的不寻常例子,牛津郡和白金汉郡轻步兵团的标识章(深蓝色/黄色/深红色/深蓝色)出现在图中。在D日的早些时候,由约翰·霍华德少校指挥的该团第2营D连依靠滑翔机部队的帮助夺取了位于盟军登陆区东侧翼奥恩河和运河上的重要桥梁。由于通用制式的迷彩网罩摸起来很柔软,而士兵们的衬衫因为没有领子,哔叽布战斗服的领子又很粗糙,因此许多士兵会裁出一截网子做围巾围在战斗服的开领里。

E7:这款德国的M式头盔套着带有绳结的粗糙网罩,网罩固定在自己扭成的金属丝框架上,用来固定树枝树叶(德国士兵称之为geweihe,也就是“鹿角”)。年8月工厂生产的网子由“多毛”的棕色麻绳制成,网眼大小不一,一般来说网眼都很大;这些网子带有四个锌制钩子来扣住头盔的边缘,但它们会被拆掉,然后士兵们会用系扣的方式把网子尽量固定好。最初贴在头盔左右两侧的国家徽章和陆军徽章分别在年3月和年8月被下令停止使用,但照片资料显示个别人仍在继续使用它们。

E8:德国的M42式头盔上装上了用于固定树叶的金属丝网罩和从轮胎内胎上剪下来的橡皮筋(往往单独使用)。金属丝通常延伸并折入头盔边缘的下面,大网眼的铁丝网有时候也被临时作为替代品罩在头盔上。

E9:年工厂生产的织物头盔套正反两面分别是“裂片式”迷彩和纯白色,头盔套上带有环别用来固定树枝树叶,边缘套管里的拉绳还可以系紧固定头盔套。早期式样的头盔套两面分别为“鼠灰色”和白色,年开始出现柔边的“沼泽地版”迷彩方案。这些头盔套从未大量出现过,一些老兵表示,当这些头盔套配发部队后会优先提供给高风险人员使用,比如部队指挥官、机枪手、迫击炮手和反坦克炮炮手。许多其他的头盔套都是个人或各部队用旧的帐篷布、麻袋、帆布或意大利的迷彩服面料制作的。

F:伪装术的对比

车辆和其他大型装备的迷彩伪装主要分成两种流派——一些人更喜欢使用单一颜色来与大多数植被环境融合;另一些人则认为,在纯底色的基础上涂上简单的较深色图案,并以黑体色块作为对比效果会更好。

F1:图中这款美制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在橄榄棕色底漆上增绘了黑色色块。这种伪装方案在较远的距离上会更为有效,因为黑色块形成的对比会打破坦克的视觉轮廓,并困扰敌人炮手对距离的估计。在较近的距离内它可能会容易被发现,但通常来说,只要坦克处在阴影或茂密的植被中,这种伪装还是相当有效的。这辆坦克垂直表面上的白色国家星徽已经被涂掉了,几段伪装网则被固定在炮塔上。

F2:这辆德国的PzKpfwV型黑豹坦克则是一则反例。从年8月开始,装甲车辆的生产商接到指令要求交付产品之前要在基础色之上完成伪装涂装的喷绘,而不是把这个任务留给接收部队。德军这时主要处于守势,坦克和突击炮成为从隐蔽位置进行近距离攻击的典型武器,所以便于将自己隐藏在树林中的伪装设计变得必须,而这种伪装在散落瓦砾的城市中也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依据生产商的不同,这些“埋伏伪装”的具体细节也会有所差异;本图中我们展示了戴姆勒-奔驰公司使用的一个版本。深黄色的底色上喷绘了不规则的橄榄绿色和红棕色色块,然后,在橄榄绿色和红棕色色块上还喷绘上了深黄色的小斑点,在深黄色的区域则喷绘上绿色和/或者棕色的小斑点,从而形成斑纹的效果。注意,每只车轮都是单一颜色的,而主炮炮管上没有斑点喷绘,但在底部有黄色的反阴影涂装。另外,这辆坦克上既没有明显的国家十字徽章,也没有展示战术炮塔数字。

G:典型的错误迷彩涂装

G1:澳大利亚的这款AEC斗牛士火炮牵引车在中东战区使用了石板灰和沙地黄色涂装。斜线色带的宽度和角度都是一致的,而且严格地交替出现,这太显眼了。(相似的等宽垂直色带则更为糟糕)。另外挡风玻璃、侧面车窗、前灯、反光镜和侧视镜都能反阳。

G2:这款被称为“桶车”(Kubelwagen)的82型野战汽车在沙地色的底漆上均匀绘制了深绿色小斑点。这些斑点既不够大,也过于规则,在任何距离内都无法实现有效伪装;甚至在很近的距离内,它仍会呈现出单色效果,这与车身上黑白两色的十字徽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G3:这门德国88毫米口径PaK43/41型“谷仓门”(scheunetor)反坦克炮沿着暗黄色炮盾边缘涂上了平行的红棕色线条,这暴露了炮盾的形状。正确的方式是沿着边缘以随意的角度和间隔进行涂绘。

G4:这是苏联红军车辆采用迷彩涂装的罕见例子,同时也是个不合适的例子。这辆BA-64BBobik装甲车的后轮被对半漆成两种对比色,而前轮的涂装则被一条窄条分开。当汽车行驶时,这两种涂装中的任何一种都会产生闪烁的“风车”效果,从而抵消了诸如把红星徽章绘制得很小这样的伪装努力。

G5:这是英国皇家空军在本土机场上设置的半圆柱型营房,这是草率使用上级规定的伪装方案的典型例子。巨大而稀疏的对比色伪装可能会增加高速来袭的飞行员识别建筑物和估算射程的难度,但它很难将建筑物“隐藏”起来。窗户里面是有遮光的窗帘,但外面明亮的玻璃还是会反射阳光。最后,不知哪个“军事天才”下的命令,在通往建筑的通路两侧把石头作为镶边精心地排成列并且还涂成了白色!

H:炮兵连的阵地

本图重建了年在法国的机动行动中,一支装备LeFH18型毫米口径马拉轻型榴弹炮的德国炮兵连的布置。与其将该连的四门榴弹炮(1、2、3和4)按和平时期训练时使用的几何型图形布局,不如将它们分散在自然或人造地貌旁边更安全,因为火炮这样置于背景或地形环境中就不会显得太突出。远程观察员和照片解读员可能会在快速搜索中漏掉他们,即使他们发现了一支或多支炮管或相关设备的影子,但不规律的分散布局仍可能妨碍他们找到其余的火炮和装备。图中的大炮被粗略地伪装起来,车轮上盖着帐篷片段,护盾上支着树枝(见放大图)——这至少打破了火炮特有的轮廓形状;不过,火炮、车辆和马队都在地面上留下了独特的痕迹。其中一个欺骗战术是将其中一门榴弹炮用作流动炮(Arbeitsgeschitz)来使用,它从距离炮兵连-码(约米-米)的备用位置发射,这样就可以造成敌方对开火位置的混淆,使得任何反击火力无法有效打击到炮兵连的主阵地。注意4号火炮正在返回它原来的位置。

除了火炮,一个人的炮兵连还拥有4辆弹药车、8辆弹药车前车、15辆马车和多匹马,所有这些都必须远离火炮,以避免受火炮反作用力的影响——那些马匹离火炮最远,因为它们是最易受到伤害的。弹药车和火炮放置在一起,但弹药车前车和马车排成一行隐蔽在树和树篱组成的掩蔽处(图中左上部)。受损的农场建筑成为了炮兵连连部的所在地、部队的营区以及装备和物料储藏的地方。前方的观察站距离相当远,由野战电话线连接通讯。当阵地面临敌人装甲部队的威胁时,反坦克地雷将会布置在临近阵地前方和侧翼的道路和十字路口的位置。

——bye,bye.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5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