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下册课程纲要

白癜风的原因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4439821.html

一年级科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科学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科学(一年级下册)》,青岛出版社年1月第1版

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

课时:16课时

设计者:一年级科学教师

一、课程背景

(一)课标分析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一年级学段学生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在教师引导下,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并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长周期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力量。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的特点,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整体认识植物的特点,让学生在体验产品制作过程的同时,也亲身感知人工世界的产品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空气》、《认识周围的动物》、《和植物握个手》、《土壤与动植物》、《我们的产品》。

第一单元《空气》主要以空气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多种探究活动,在掌握用感官观察物体的方法的基础上,体验用感官观察空气的探究过程,体会到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的特点。本单元是小学阶段探究空气的起始单元,为以后学习空气占据空间空气的成分等知识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认识周围的动物》主要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等形式,在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中认识动物的反应、运动繁殖等共同特征,同时通过《法治在线》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法治教育。本单元是小学阶段认识动物的起始单元,为后续学习《动物的感觉器官》,探究动物通过器官接触和感知环境打下基础。

第三单元《和植物握个手》主要指导学生整体认识植物的特点,知道植物属于生物,植物不仅外部形态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一-样;采用对比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区分植物的某个器官认识植物;同时通过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爱护植物的法治教育。本单元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编写,是小学阶段认识植物的起始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同时为中年级学习《植物的身体》做铺垫。

第四单元《土壤与动植物》主要以学生熟悉的、常见的土壤和动植物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等方法,研究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土壤中生活着的动物,知道土壤与动植物互相联系、互相依存,逐步意识到要珍惜土壤、爱护动植物资源,并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为以后学习地球的岩石圈层打下基础。

第五单元《我们的产品》设置了《番茄与番茄酱》和《做个小挂钩》两课,着重落实对产品的观察、比较、设计、制作等。《番茄与香茄酱》一课通过学生比较熟知的番茄与番茄酱,让学生知道植物动物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做个小挂钩》一课从引发需求参与设计到设计后的制作、检测、完善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产品制作过程的同时,也亲身感知人工世界的产品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观察大自然,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喜欢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乐于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己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但是,由于受知识、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局限,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时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仔细,实验操作无序,不能真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现象,能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很少。此外,他们往往只能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本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二、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的。

2.知道我们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知道有的动物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了解许多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等做出反应。了解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器官运动。知道动物能繁殖后代。

3.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描述周围常见植物的特征。知道植物也是生物。

4.知道周围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初步认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5.知道周围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初步认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科学探究

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空气的特征;能用多种感觉器官和简单的工具观察空气的特点。在教师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找空气、认识空气的探究过程,并与同学讨论、交流。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动手制作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外部形态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能根据动物的反应做出预测。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的快慢进行排序。

3.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土壤与动植物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依据已有经验对问题作出猜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与动植物的计划,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得出结论。

4.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与结果

5.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观察活动了解番茄的生长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制作活动中认识番茄与番茄酱的外部形态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能简要描述小挂钩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三)科学态度

1.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空气的特点。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空气的特点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并与同学分享找空气的方法。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蚂蚁、金鱼等动物对多种刺激的反应做出猜测,尝试多方式认识动物的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和动植物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意识地辨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物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对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认识;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设计、制作小挂钩时的创意和想法。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初步了解空气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了解人类可以利用风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增强学生对小动物喜爱的情感、保护小动物的意识,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动物的兴趣。

3.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植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初步了解创造产品的动力来源于人类的需求。

三、课程内容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一年级下册科学学习单

3.一年级下册科学体验与探究

4.教具、学具:实验器材、生活中的材料

5.其他(科学实验室、校内外资源、网络媒体资源等)

(二)学习活动

1.通过分享《学期课程纲要》,认识《学期课程纲要》在科学学习中的作用,学习中尝试对照《学期课程纲要》进行自我评价,逐步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精神的有效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要素。每个要素都会涉及多个科学思维方法,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只有让学生有机会充分练习这些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才能逐渐形成。

3.注重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

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科学素养包括多个维度,不同的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科学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要多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等,都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4.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教室、实验室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学博物馆……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要让课堂内所学的内容有活化、整合、运用的机会,要让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建立有机联系,科学作业的设计应承担这些任务。

例如:《和植物握个手》一单元,通过观察植物,知道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了解根、茎、叶的不同作用。若课堂不具备条件,可将探究延伸到课后进行,观察研究大自然能带给人们更多的信息。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查阅资料等学习活动,能用语言初步描述空气的特征;能用多种感觉器官和简单的工具观察空气的特点。在教师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找空气、认识空气的探究过程,并与同学讨论、交流。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动手制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外部形态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能根据动物的反应做出预测。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的快慢进行排序。

3.通过观察图片、视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对土壤与动植物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依据已有经验对问题作出猜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与动植物的计划,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得出结论。

4.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与结果

5.通过观察活动了解番茄的生长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制作活动中认识番茄与番茄酱的外部形态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能简要描述小挂钩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二)评价方式

1.学习评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就小学科学学科而言,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

2.“过程性评价”主要指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师评”、“互评”或“小组评”的方法进行的专项或阶段性的评价。它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与学生的学习交融在一起,包括课前、课中、课后针对学生的学情及学习表现所进行的评价活动。

3.“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学习进行到一个阶段之后,针对学习的效果进行的检查活动。

学期总评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60分)+终结性评价成绩(40分)

课程评价(过程性评价)

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

(三)评价结果

学期总成绩以等级呈现,共分为四个等级。等级与分值的换算如下:

成绩≥80分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及格,低于60分为需努力。需努力的学生需要查漏补缺后进行补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55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