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在豫北各地沿袭多年的传统庙会上,除了精彩的杂耍表演、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吃之外,还有各种身怀绝技手艺人,凭借自己的本事现做现卖,吹糖人就是其中一个行当。这些吹糖人的手工艺人不仅要有手上功夫,更重要的还得有很厉害嘴上功夫。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张“神嘴”鼓起腮帮子一吹,瞬间就能把手里的糖稀变成栩栩如生的糖人或小动物,没有真功夫是很难做到的。(贺德敬文图)
在庙会一偶随便支起一个小摊,扯起嗓子喊几声,不一会摊前就围满了大人小孩,观看这些吹糖人的手工艺人的神奇表演。临了,孩子们会向大人要钱买一两个糖人,高高兴兴地离去。这种场景已成为大大小小庙会上的一个景观。
据说吹糖人儿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这行生意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早年间,做这种生意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庙会和集市上自然更不会少了他们的身影。
吹糖人的艺人以男性居多,女艺人本就少见,这位女艺人竟在河南濮阳一春节庙会上直接打出“神嘴”的招牌,足见她对自己的“嘴上功夫”是多么的自信。
吹糖人儿的艺人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生活中人们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这句歇后语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同样是“吹”,人家“吹”的是技术,是门道,是效益。
糖人技能拿在手里玩耍、又能放在嘴里吃掉,始终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每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总能唤起很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现在的孩子们手里的玩具多了,“糖人”对于很多孩子已经成为一个陌生的名词,但他们眼里还是对吹糖人充满了好奇。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但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之歇后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不是件容易的事,从中也道出了这些靠“嘴”吃饭的民间艺人生活的不易。
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艺人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拉出一端放在嘴里一吹,这快糖稀就迅速膨胀起来,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
在和一些从业者的交谈中得知,由于利润较低,加上非常辛苦,现在把吹糖人当作一门吃饭的手艺活儿的人正在逐年减少。希望吹糖人儿和剪纸、年画、泥玩等技艺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受到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