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陆兴荣。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多少人向往的旅游圣地,但你不知道的是,在云南省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对名7到13岁的小学生而言,“走路上学”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因为怒江之隔,云南布腊村民族小学全校52名族学生中,有18个孩子每天都靠着一根尼龙绳、一个自制的滑轮,从米的钢索上滑过日夜奔腾的怒江,来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上课的时候,课桌里除了书包还有滑轮。
怒江两岸,这样的小学生多达名,而我作为一个云南罗平大山里的农村娃,看完《走路上学》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被打动的同时也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小山村,艰苦的生活,那段日子似苦实甜。
而怒江旁《走路上学》里的瓦娃和娜香,为了到江对面学校去上学,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一个转眼就是生离死别,那么小的年纪,那么可爱的姐姐,被大江吞噬了生命。
01想走路去上学的故事
电影《走路上学》豆瓣评分8.1,是一部令人感动,颇具人文情怀的电影,它以云南怒江贫困山区儿童溜索求学为主题的一部励志儿童影片。
9年上映后,提名了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并一举获得了优秀少儿影片奖、新人编剧奖、优秀少儿男演员、女演员等4项提名,成为13届华表奖的最大热门。
这部电影记录着瓦娃和娜香一家人的生活,日子清苦,但有着无所欲求的幸福,农活、炊饭、游戏,睡觉前的悄悄话……怒江,一江之隔的“路”,在这个地方几乎成了梦想,姐姐娜香只能靠危险的滑索遛过江读书。
7岁的瓦娃也总盼望着终将一日长大,被妈妈允许可以独自滑去课堂。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溜滑索进入学校去听课的瓦娃,邂逅了来支教的聂老师。
聂老师从深圳长途跋涉来到这所贫困的学校,当她看到那么冷的天,班级里的学生都穿着拖鞋上学,她惊呆了。随后,立马组织深圳的朋友向这里捐款鞋子与主动拿着尺子给孩子们测量脚的尺码,去家访给了娜香送上了一双漂亮的红雨鞋。
在商店里,聂老师得知娜香非常想要给自己的弟弟买一双鞋子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帮忙付钱给瓦娃买了一双新的鞋子。在渡江的时候,姐姐为保护弟弟的新鞋,一个不小心掉进江里了,就再也没回来。自此,瓦娃得了抑郁症,受到打击不愿意说话。
聂老师非常用心地给瓦娃做辅导并开导他,最终说服瓦娃的父母让孩子上学。后来一座新的桥在娜香掉下去的地方建了起来,只是桥修好了,人却不在了。
有一种儿童片适合所有成年人观看,比如《走路上学》,因为它始终围绕着“希望、理解、爱”等的感情,看似题材幼稚,却对现实中人的心态做深入触探,真实又感人。
下面我会结合影片,从真善的视角来解读这部电影的所承载的梦想和希望。现代都市的丰裕便利与世相繁华都无法企及真善所带来的温情,《走路上学》以平实而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及精美的画面,还有小狗忠诚与灵性,以及片中所传达出的积极向上温情动人的力量无不令人深深感动。
02久病床前仍有孝,中风阿奶顾儿孙
有一句俗语说的是“久病床前无孝子”,意思是说如果家中的老人长时间患病乃至卧床不起,那么他的孩子很难做到孝顺。
《走路上学》中娜香妈妈自己种菜喂鸡、料理家务、照顾2个孩子,伺候卧榻的婆婆,但她对婆婆丝毫没有嫌恶。
阿奶生病了需要看医生,瓦娃妈妈走到江边,看了又看,还是没敢过去,自告奋勇渡江却一下子激怒了妈妈,坚决不允许瓦娃。
“姐姐渡江那是要去上学,你不行,瓦娃,你要是敢渡江,我打断你的腿”。
姐姐娜香放学回到家,二话不说,直接娴熟地渡江去请医生,在她的恳求下医生终于不情愿地、冒着生命危险渡江来了,奶奶得救了,医生回城里了。
农村俗语“生前厚养,实为孝道”,说出了为人子女应该有的孝道,意思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好好的赡养父母,让他们每天都能够吃饱穿暖,保持愉悦的心情,尽心尽力的服侍和照顾,是做儿女应尽的义务。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娜香妈妈多年如一日,用自己柔弱的双手书写了“久病床前仍有孝”的新篇,阿奶榻后,她煮汤煎药,熬粥请医生,一点也不怠慢,刚从滚水里取出的鸡蛋,也要一一摆在拼盘里,全部端到婆婆病床边,她的孝、善、真、美值得我们称颂并效仿。
那天要云南评选好媳妇,我个人觉得可以把“久病床前仍有孝”作为比照的第一标准,你同意么?我想这也是电影要传达给观众的一个思想吧。
娜香出事后,村长一行人到家中看望阿奶:“娜香在学校可乖了,您老放心好了。”——这个善良的白色谎言阐释了什么叫孝道,给观众心里留存更多的是一份感动。
阿奶中风说不了话,却用无声的手语细腻地传达着对儿孙的呵护和关爱,我们能看出此时的阿奶想说:“把煮熟的鸡蛋给瓦娃留一个”、“我好久没见到娜香了,她去哪了”,这一幕幕展现在观众眼前,打了一遍又一遍的执着的手势总是揪疼观众的心,令人潸然泪下。
03瓦娃:“学校里每个人都穿新鞋子,我姐可不能光脚。”
娜香的学校来了新聂老师,来到我们的云南福贡县马吉乡,给学校的小孩子穿上了好看的水鞋。做家访时,她和娜香一起渡江,留给了娜香一双漂亮的红雨鞋,瓦娃从姐姐手里要了过来,爱不释手,抱着入梦。也正是因为这双红雨鞋,瓦娃答应了妈妈再也不偷着溜索,留在家里。
妈妈让瓦娃把红色的小鞋还给姐姐,还扬手要打倔强顶嘴的弟弟时,娜香恳要求把鞋留给弟弟,真是姐妹情深啊。
第二天早上上学的时候,瓦娃把鞋子又还给了姐姐,我想正是因为懂事的他不忍姐姐仍穿着拖鞋溜索,最让人感动的是:“瓦娃抱着鞋要还给姐姐时,却毫无顾忌地先用衣袖给姐姐擦干净脚,然后默默地帮姐姐穿上鞋”,并说:“学校里每个人都穿新鞋子,我姐可不能光脚”。
一双雨鞋两人让,却把脏脚衣袖拭。一双脏脚,多少人掩鼻向隅,瓦娃用衣袖给姐姐擦干净脚,娜香也无数次地打来热水,帮弟弟轻柔地按摩脚丫,再细致地擦干水。
同是一双脚,导演通过娜香一家人日常的生活经历和心灵体验出发,用真实又不乏灵性的镜头语言,把姐弟间静静流淌着不可言喻的温暖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瓦娃和姐姐的感情深厚,非常爱自己的姐姐,姐姐不仅是他生活中的玩伴,更是他的希望。而淳朴善良的娜香,为了保护弟弟的新鞋,不慎摔到江里去世。所以,姐姐不在了,弟弟心里的那盏希望的灯也灭了,一句话也不肯说。
说到这里,从电影中我们还能看到充满爱的形象,给孩子带来希望与关怀的聂老师,她和孩子们这一份感情,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像聂老师这样的人,给予学生忘我奉献的师爱,是前进路上无数个像瓦娃一样孩子的指路明灯,这种博大无私的真善同样可以让自己的衣袖去擦拭另一个人的脏脚,擦拭掉冰冷,传递人间温暖。
04孩子和纸风车:总有一种感动让你笑着流泪
影片开始的镜头里,瓦娃没有玩伴,只有一条忠实憨厚的土狗陪伴在他的周围,常常一个人在自家的房顶上自娱自乐,也许是他望眼欲穿地等着姐姐回来一起玩耍。
这对只发乎真心,道法天然的手足情深,不分彼此小姐弟彼此相互眷顾,用彼此明媚的笑容承受着生活赋予的苦难:
瓦娃只有7岁,本该上学的年纪却受到了妈妈的阻拦,不能独自溜索过江。但在如此美好的年纪,也让观众看到、感受到瓦娃矛盾的内心,他很要强,有着自己的小任性,偷偷地过江去学校听课,偷学唐诗。姐姐背不出诗的窘境下,他,姐姐高兴又纳闷。从来没有上过学的瓦娃用数豆子的方法帮姐姐解乘法题,姐弟俩吃饭前要玩跳房子,饭后和姐姐一起玩在学校做手工课的时候做的风车,姐弟憧憬着,能一起手拉手走路去上学,小鸟一般从新修的桥上飞过……
看第二遍的时候,我还注意到:姐姐把聂老师买给弟弟的鞋抱在怀里的笑,是阳光、幸福的一笑,是晴朗、明媚的笑,仿佛能看到姐姐一秒钟都不想等的把这双鞋送到姐姐的脚上。影片的这一特写,牵动着观众的心,洋溢着朴素、温馨,萦绕着淡淡的幸福。
但突然的悲剧接踵而来,姐姐娜香为了抓住将要滑落江中的鞋从溜索上坠下……悲怆的云南安魂曲的一咏三叹下,最美的转头一笑,却被怒江永远的定格。
瓦娃很爱姐姐,姐姐更是为了弟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幕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让观众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悲伤,同时也展现出这份姐弟情难能可贵。
一如活泼的瓦娃封闭了自己,再也没说过一句话,独自坐在石壁上怀念和姐姐的往昔,梦里笑容犹明媚,画里风车写忧伤,石墙上用粉笔画着风车、桥、还有牵着手的姐姐,画外音响起的还是姐弟俩时的笛声。
瓦娃被带去溜索上学,不经意看到姐姐掉落在江里的红雨鞋,他玩命地冲向了那双在岩石上的红雨鞋。
电影镜头再次锁定孤独的孩子和一支无声无息旋转着的纸风车,当瓦娃举着手里的红风车像往常一样奔跑到滑台上等姐姐放学回家时,娜香再也见不到弟弟凝视自己的眼神。
风车转啊转,像滑索的滑轮似的……但瓦娃会懂,那个“荡秋千”般游戏的身影,那个温暖的笑容,已代表不了延续的美好,只代表了永远。
影片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总有一种让你笑着流泪。
阳光下,希望工程帮助了瓦娃们牵着姐妹们的手,小鸟一般从桥上飞过……想想那些孩子想上学却不能上学,实在让人心酸。
《走路上学》这部电影自然却又不缺乏温情,电影很感人,但它不是为了感人而感人,而是以原汁原味的构思、独特的儿童视角,别有寓意地传递一种在艰难生存环境下人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贫苦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更是谱写了一曲人性最纯美的爱和真善。
05感慨万千的结尾,桥在国家的政策下顺利落成
影片结束,字幕缓缓浮出,一帧黑白照片的右侧几行说明:“故事取材于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本片具备真实的依据。
这是一部有价值的好电影,是中国近年来最优秀的一部儿童电影,推荐给大家。
最后,请生活在特区优越环境中的我们牵着真善的手,把关爱分给一些贫困山区里的孩子,虽不能做到人人发展平均,只是希望未来会越来越好,让更多偏远山区的孩子实现“走路上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