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都昌,有定居俞姓约人,主要是从安徽泾县和赣南迁入。都昌没有俞姓村庄,三汊港镇老街上散落的七、八户俞姓人家,奉清乾隆末的俞仲蒲(-)为始祖。俞仲蒲自安徽泾县榔桥河南山村逃荒至都昌县城,定居在金街岭附近。他的曾孙俞中棠(-)于清末民国初年,由金街岭迁居至三汊港港头胡家坝,现属三汊港港头社区居委会所辖。
在江西省都昌县三汊港镇古稀老人俞圣记家中,今年已过古稀的俞圣记老人,从事木工55载,退休后,看着人们都外出务工,乡村很多农耕器具慢慢消失,被现代农取而代之,他就萌发了手工制作农具模型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记忆,他用红梨木和樟木按一定的比例制作各种农耕器具,“这些摆件不仅好看,还能使用,都是按比例缩小后成的的货真价实的物件,希望后人记住这些农耕文化,不要忘记祖先的智慧。”俞老介绍说。经过几年的制作,上百套“能动起来”的农具模型,让人们留住记忆中的乡愁。
俞中棠余年前由县城迁往三汊港,是因为当年的三汊港,凭着畅达的鄱阳湖水系,成为商贾云集的码头。俞中棠的老家安徽泾县有“中国木梳之乡”之称,但泾县榔桥俞姓的祖传却是“绣花线”工艺。河南山俞村人既可用蚕丝纺织成纤柔的绣花线,又能把绣花线的营生做到三江四海。时光的长线不绝如缕,五彩绣花线在现代文明背景下的小集镇,有的打起了结头,不再在巧手间穿引;有的已然化茧成蝶,华丽转身。现在,港头的俞姓人家已没有一家从事老祖宗传下的绣花线行业。
“缘愁似个长”的绣花线,扯不断的是俞姓人家与原乡的那份乡愁。年,港头俞氏派出“圣”字派的长辈赴泾县榔桥河南山村寻根问祖。河南山村如今只剩廖廖几户俞姓人家。昔日俞庄的绣花线一头系着锦锻亮身、轻挪莲步的享用“小姐”,一头牵着风尘仆仆、走南闯北的供商“大户”,据说俞姓人家在民国时期靠着绣花线的生意,家境大都殷实。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少人被划了“地主”成份,迁徙他乡立足谋生。榔桥俞氏“河涧世家”的老祖祠还在,诺大的天井被别姓围砌起来养鱼,可见昔日之阔大。河南山俞村早先除了绣花线产业,还有不少人行医。本来关于“俞”得姓的一种说法,是远古祖上有个叫“跗”的人是太医,能药到病除治愈疾患之人,“俞”通“愈”而授姓。
乡愁是一边流浪一边播撒的种子。三汊港镇俞姓人家在心安处落地生根,把港头视作他们的第二故乡。
港头的俞姓人家和港头社区的吴姓、石姓、段姓等诸姓人家组成了一个大村庄,五湖四海的人和睦相处,过着平常且安定的日子。年出生的俞圣记老人晚年的生活,因为他制作的微缩农具,让他成了当地的“网红”。如果说俞姓祖上的一匝匝绣花线让乡愁牵扯不断,那么,俞圣记的微缩农具浓缩的是“乡愁”的精华。
俞圣记16岁就跟着师傅在港头学木工活,年在三汊港木器厂做了一名手工业工人。年三汊港在大办工业的热潮中,合并木器厂、铁器厂等,成立三汊港农机厂,俞圣记在新厂做“木模工”。当时的工艺,用生铁铸造机械配件,需要先用木料做精致的模子,然后依着模型翻砂,锻铁水铸就。俞圣记木模活一干就是30年,30年的“木模人生”精进的是手艺,不渝的是匠心。
三汊港农机厂年解散,俞圣记回到家里。他扎实的木工活派上了用处,家里的木沙发、太师椅、八仙桌、瓷画框一应的日常木器,都是自己动手,锯拉斧斫的做出来。年,一个做家具生意的朋友要做辆微缩的农用水车收藏,用“激将法”调动俞圣记的热情来弄成。俞圣记花费半个月,潜心做成了他的第一部微缩农具作品。自此,俞圣记找到了老有所为的活计。当下机械化程度渐高,他要让失传的传统木制农具“复活”,制作用料少、易收藏的微缩版,以此记住乡愁。
水车、风车、木碾、石碓、油榨、粉箱、禾斛、犁耙……传统的各色农具模型在俞圣记的手下一件件惟妙惟肖地制作出来。俞圣记的微缩农具“圣”在三处:一是缩比精准。按一定比例微缩的农具,真切且美观。比如4米长的水车,做微缩版为40厘米,每个部位几乎都是比实体缩小倍而成。二是技艺精致。微缩农具各个部位的衔接凭的是卯榫,可组装可分拆,而且皆能动转起来。农耕时代,江南山区泉水叮咚,水碓利用山涧流水的冲击力而捣谷碎麦。俞圣记在庭院小井边,常常向观赏者作演示。他手中的微缩水碓在水力下骨碌碌地活转。三是用料精良。俞圣记微缩农具的木质,皆选择上等的红梨木、檀香木、栗木、樟木等,质优品佳。
十余年来,俞圣记制作的各类微缩农具余件,他的儿孙辈成套地取去收藏。老人夫妇的庭院前面就是集镇上的一所小学,他家中的微缩农具也成为孩子们感知家乡的生动课堂。不少媒体记者前来采访,对俞圣记的微缩农具进行报道。三汊港镇政府挂牌成立了微缩农具“乡愁馆”,彰显乡村特色文化。县文化部门与俞圣记老人曾商议,创造条件开设“俞圣记微缩农具展示室”,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和传承。市县工会组织着手推荐他为“工匠”。耄耋之年的老人心境淡泊,他的体力在日渐衰弱,谁来接续微缩农具的工艺,成为老人泛出的愁绪。在老人眼里,乡愁呀,是活转的水车,汲水在源头,浇灌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