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典活动,活动以除旧布新、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地域不同,民俗不同。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霸州地域的开放性和居民来源构成的多元化,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习俗在这里交汇融合,衍生了具有浓郁霸州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霸州元宵节期间的民俗有:看花会,踩高跷,舞狮子,扭秧歌,猜灯谜,烤百病等活动,丰富多彩,数不胜数。霸州华夏民间收藏馆在元宵节来临之际,整理了二楼民俗风情馆陈列的部分民俗活动,展示给大家,跟您聊聊独具霸州特色的民俗文化。胜芳灯会自古以来,元宵节就有赏花灯的习俗。胜芳灯会享誉全国,霸州人过年最期待的盛事就是到胜芳赏花灯。胜芳花灯源流古久,据明代地方志记载,胜芳灯会明朝中叶就已流行。灯会至清朝中、后期气势已盛,规模颇大,闻名华北。胜芳灯会是一个庞大的独立发展系统,由元宵灯会、“琉璃佛”冰灯和盂兰盆会三部分组成。其中,以胜芳元宵灯会最负盛名。年,胜芳花灯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胜芳元宵灯会的会演形式,最早是在街心老爷庙前中心广场搭起一座高二米,面积六十平方米左右的灯台,俗称“鳌山”。灯台上吊满数百种精选出来的各式自制花灯。胜芳元宵灯会历时五天,自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八结束。每年灯节,花灯初放,金鱼灯、鸭子灯、虾蟹灯、荷花灯等上百种由当地人手工制作的花灯五光十色,争奇斗艳;大街小巷,全家出动,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喜悦,这时最幸福的莫过孩子,他们有的抱在怀里,有的坐在大人肩头,有的手里拿着风车,有的嘴里吃着糖葫芦,指指点点,好不惬意,一派盛世祥和景象。
胜芳大头会胜芳大头会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早名为转千秋会,秋千架沉重难移,不便随会巡演,故变通演变为“大头”会。“大头”指所戴面具,俗称“头儿”,因受到乾隆皇帝御赐特准用正黄旗,所以大头会所用的大旗、小旗、帖子、钹、镲上的绸子等均为黄色。秋千会演变成大头会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以前大头会主要在夜晚耍(正月初三至初六,十三至十六晚)。大头会的大头一共有21个,其中包括十八个罗汉、老寿星、龙形和虎形,还有两个不戴头的童子,以及八个举着八对叶子的孩子。大头会的演出内容主要表现十八罗汉请老寿星及二侍童共赴王母娘娘蟠桃会。表演时,众童手持点亮的莲花灯舞出梅花阵,笙管箫笛齐鸣,昆腔悠扬,唱舞并美,造景如梦。火神信仰习俗霸州胜芳自古就是芦苇之乡,以“草行”兴盛。胜芳民众多从事与芦苇相关的工作并以此作为自己重要的经济来源,所以当地人对火是非常惧怕的,于是人们通过信仰火神来达到一部分预防和控制火灾的目的。围绕着火神信仰,胜芳产生了七十二道民间花会组织。胜芳的火神相传是火烧西岐的恶神--罗宣,胜芳人就在农历六月二十三这天为火神爷过祭日。火神祭祀整个过程包括:迎神、敬神、送神三个环节。解放后,为了适应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镇里将摆会的日期改在了正月。火神信仰已成功申请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梨园小车会梨园小车会是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演绎的是一个商朝年间的故事,说的商朝的某个王国被敌国占领了,两位武大臣保护着娘娘去商丘搬救兵的故事。在过去的小车会中间坐车的是一位娘娘,拉车和推车的是两位武大臣,后面还有几位化妆的小鬼;在娘娘坐的车上的车把内藏有两个弹簧,撂场的时候推车的武大臣一按弹簧会从车把里抽出两把钢刀和后面的追兵来一场对打,然后打打唱唱。现如今的小车会已经将后面的几个小鬼去掉,只有家院夫妇和娘娘三人。英明高跷会高跷会俗称踩高跷,是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是汉族民间非常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因此深受群众喜爱。英明高跷会产生于清朝光绪年间,最初由信安镇众多乡绅出资组织,至今已有五代传人。英明高跷会主要是单出的戏曲表演,代表剧目有《狮子楼》、《打渔杀家》、《望江亭》、《断桥》、《铁弓缘》、《大逛灯》、《小上坟》等。乐器主要有大鼓、大钹、小钹、管子、笙、笛子等。英明高跷会是一道文武双全的花会,演员在做一些高难度动作的同时,兼备音乐和唱腔,许多人物还要配上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往往会逗的观众哈哈大笑。改良年画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霸州与天津接壤,东部扬芬港村与杨柳青镇相邻,受津沽文化影响较深,清末设有年画作坊,许多艺人从事年画制作,代表人物阎道生12岁私淑海派任伯年,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创造出新的年画种类,一生绘制改良年画二百余幅,发行直隶地区,在民间影响广泛。霸州“改良年画”在内容上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赋予了传统年画进步的思想内涵,对弘扬民族精神、抵御外族侵略、教化民风起到普及作用,在创作手法上,融合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和海派传统国画的特点,艺术独特,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篓子花会崔庄子篓子花会,发源于明末清初。举行篓子花会的目的是广大民众期盼着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国泰民安,驱邪降妖,人人健康。改革开放后,在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举办。耍篓子的活动要进入到每家住户内,但是只能去一次不能重复,十三到十五这三天要把村子的大部分走完。整个活动的高潮在正月十六的晚上,这一天当地人叫“送篓子”或者叫“送瘟神”,就是老街的临街住户和村子里一些住户要来截篓子,最后把这些篓子烧掉,整个过程音乐会都要边吹奏边跟着,送篓子吹的曲牌叫“十番”,就这样“瘟神”彻底的从这里被驱赶走了,等到来年的正月十三会重新“送瘟神”。崔庄子篓子花会至今已举办30余年,规模逐年壮大,内容不断丰富,吸取了广大周边地区的群众前来观看。END来源:霸州市华夏民间收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