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7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张伟群祝萍
中老年摄影爱好者“占领”西湖。张力摄
今年“双十一”天猫成交亿元,在爆仓的快递中,有一部分装着广场舞服装、摄影器材、书画用具等,它们最终会被送到一个个追求文化享受的中老年人手中。
一年在数码产品上花费千元,购置4次运动装备,爱广场舞也爱高尔夫……这是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银发族消费升级数据》显示的情况。这份数据研究了淘宝天猫、支付宝、阿里健康、口碑、飞猪、优酷上50岁以上人群的消费行为,数据说明,银发族在文化消费上升级明显。
舞者、作家、健身达人、摄影发烧友……很多人在退休以后,把这些名词变成了自己的新头衔。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4亿,而据媒体报道,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数字还将翻一番。如何满足他们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意愿,正是市场值得挖掘之处。一些KTV商家将白天时段,以稍低的价格面向老年人开放;杭州多家电影院,长期推行老年人10元看电影的活动……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消费产品还比较单调,文化消费市场还远远没有得到挖掘。影视、话剧、音乐、舞蹈、绘画,文化领域应该有更多的老龄视角,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量身订制”。
银发族买相机人均花掉元
按下快门他们找到真正的自己
11月9日下午,67岁的经桂荣打开自己的电脑,告诉记者:“这是在南极拍的,这是在非洲,这是印度……”电脑连着10多个硬盘,几万张高精度照片大多存在里面,不然他的电脑就得瘫痪。
经桂荣退休后最大的消费是摄影,他花30多万元买过3套器材,每年还留三四十万元的预算,去世界各地拍摄。
淘宝天猫最新数据显示,银发族过去一年在相机上人均消费元,较上一年增长42%。在浙江,中老年人已成为专业相机的重要客户群,他们也让摄影培训班异常火爆。
经桂荣在北极圈。
退休后开启“定制旅拍”
经桂荣是杭州人,退休前在某省级机关工作,上世纪80年代,因为工作需要,他捧上了相机。“那时候,我向报纸投稿,哪怕发出来的照片只有豆腐干那么大,也开心得不得了。”经桂荣说,这让他感到摄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50岁那年,按照单位的规定,经桂荣办理了退休手续,随即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背着照相机,走遍全世界。
很快,国内的省份都跑遍了。第一次国外游,经桂荣去的是欧洲,跟别人一样拍埃菲尔铁塔、荷兰风车。渐渐地,他觉得这种普通的旅游和拍摄没什么意思。
年,经桂荣的一个摄友打听到,北京的一家旅行社有南极游的线路,几个人马上报了名。这一趟,经桂荣拍到了最满意的照片,也开启了他的“定制旅拍”生涯。此后,他又去了北极、苏门答腊、非洲、美国、印度等地,至今已去过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桂荣与同伴们在玻利维亚摄影。
跋山涉水摄心不老
经桂荣说,为了拍到独特的东西,往往是在“花钱找罪受”。比如南极之旅,先坐长途飞机到阿根廷南端的一个城市,再转轮船。海上风浪很大,吃住都在船上,毫无舒适性可言。
但一踏上那片净土,这些都被他们抛在了脑后。“第一次感觉到地球的神圣,第一次感觉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值得尊敬的。”经桂荣想起当时,还是有些激动。登陆后不能吃东西,走路必须排成一线,想要“方便”必须回船上……在那种神圣面前,他们觉得这些“苛刻要求”是理所应当的。
年,在苏门答腊,为了拍到一条瀑布,他们走进了原始森林。为防猛兽袭击,向导带着武器,中途休息必须爬到树上。里面只有大象踩出的一条“小路”,走两步就有人摔倒,有人把相机也摔坏了。到了一个悬崖下面,60岁的经桂荣也跟别人一样,攀着藤条爬了上去。就这样走了2个小时,终于拍到了那条瀑布。
经桂荣现在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体育摄影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企业家摄影协会理事,年被评为杭州市第七届“十佳摄影家”。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
但他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的摄影理念是,通过镜头拍摄时间,从镜头里抓拍到自己,从镜头里留下真实。他说:“我摄心不老,还想再拍20年。”
经桂荣在印度拍摄时,与小朋友在一起。
银发族摄影消费惊人
经桂荣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摄影小圈子,他们先找旅行社出详细方案,觉得满意就动身出发,一次的费用一般在10万元上。经桂荣每年会参加这样的订制摄影游2~3次,花掉30~40万元。
这种深入型拍摄,对器材也有要求。为了拍南极的动物,经桂荣特意买了一套8万元的相机。这几年又陆续花了28万元,入手两套器材。
年起,经桂荣把自己的作品编成台历,每年印刷2万份,送给亲戚朋友。8年下来,也花了10多万元。
经桂荣(前)与同伴在纳米比亚摄影。
在浙江,这样的摄影发烧友并不是少数。汪波在杭州经营着一家摄影器材公司,主要代理尼康相机。她说,做了13年摄影生意,来店消费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目前,50岁以上的客户占到70%以上。他们大多是业余的,但购买力很强。
90后张力是一家户外旅游公司的摄影部总监,公司从年起推出摄影旅游业务,依托迅速崛起的中老年摄影市场,很快成为行业内的领先者。仅在杭州,张力的部门每年要带2万人次左右的摄影团出游,其中,50岁以上的客户至少占6成,而且女性渐渐多于男性。
“这几年,中老年客户更喜欢出境游,有的线路团费需要五六万元,但只要他们觉得能拍到东西,都舍得花这个钱。”张力说,带团这些年,叔叔阿姨们的器材总是让他羡慕,他们手上出现最新型号的顶配机型已不稀奇,还有人带价值二三十万元的哈苏相机跟团拍摄。
淘宝天猫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50岁以上的网购族在相机上人均消费元,较上一年增长42%。中老年人舍得为自己爱好投资的背后,是消费观念的转变,他们愿意为更高层级的享受和追求买单,中老年人消费升级正在到来。
25万杭州老人爱上10元电影
境外游客也来“蹭福利”
在杭州,老年人优惠电影专场活动已经开展了5年。年满60周岁的男性、55周岁的女性,只要凭二代身份证登记,即可享受当季全部影片(3D、VIP厅除外)10元特价观影。
这项福利,让许多杭州老人的晚年生活多了一抹色彩。白天,趁着年轻人上班忙工作的点儿,他们或成群结队,或夫妻结伴,或潇洒一人走进影院,看看年代影片追忆曾经时光,看看欧美大片享受视听盛宴。
看电影成了杭州老人文化消费的新项目。截至今年10月底,杭州有25万人次享受到了老人10元观影的福利。同时,不管是外地游客还是“杭漂”老人,也能在同等条件下享受这一优惠。
李先生夫妇在买电影票。
看电影成老夫妻固定节目
周一上午九十点钟光景,正是影院客流最少的时候。记者来到位于杭州龙游路的奥斯卡影院,此时,这个主打年轻潮流的地方,成了时尚老人的主场。售票区前,记者遇到了正在买票的李先生夫妇。
李先生今年80岁,是退休医生,老伴陆女士77岁,是退休教师。他们决定看10点10分的印度喜剧电影《嗝嗝老师》,陆女士熟练地拿出身份证,登记、拍照,很快就买好了两张老人票,一共20元。
李先生笑眯眯地说,自从知道老年人可以10元观影的消息,一起看电影成了他们的固定节目,每个月来看一两次。“我们老年人也要享受生活啊。”说着,他牵着老伴走向影厅,留下一对甜蜜的背影。
在等候区,62岁的祁阿姨对着手机视频练习舞蹈,她先生则坐在一边刷手机,他们正在等《铁血战士》开场。“我们早上在吴山广场跳交谊舞,顺便过来看个电影,中饭么外面吃一点。”祁阿姨说,她对这个活动很喜欢,今年已看过8次了。
奥斯卡影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白天来看电影的主要是老年人,去年《芳华》上映的时候,每天都有多位老年人来看,最多的一天有多人。
影院的老人特惠观影海报。
境外老人也来“蹭福利”
记者了解到,这项活动的对象并不局限于杭州户籍老人,外地来的老年游客,甚至是境外游客,只要出示相应证件,证明自己符合年龄,同样能享受10元看电影的福利。
节假日,有外地朋友来杭州,“懂套路”的杭州老人会带他们去看一场10元钱的电影,这让他们在外地亲友当中“很有面子”。奥斯卡影院接待过香港来的老人,买的也是10元票。有位住在杭州的日本老人,虽然没有身份证,但是也申请买老人票,经常来“蹭福利”。
位于市中心的新华影都,在醒目位置挂出了“10元看电影老年人专享”的海报,同时推出了“集齐本年度7张不同影片票根,可兑换影票一张”的活动。大多数影院把老人10元观影限定在非双休日的白天时段,但新华影都是开放全天的所有场次。截至10月底,已经有近人次在新华影都购买了老年票,平均每天有二三十位老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今年新华影都还接待了不少老年团体,也都使用了老年票。
新华影都的“老年人专享”海报。
影院冒出不少老影迷
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播影视管理处负责人表示,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这个活动每年都会申请专项资金。开始是试行,后来发现需求很大,很受欢迎,就一直在做。截至10月底,今年已经有4.5万人次享受到了这一福利。
这名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参加活动的影院一共有12家,也存在一些冷热不均的情况,将来会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容,希望借此为老年人提供观影服务。
实际上,这样的优惠活动确实培育了一批老年资深影迷。今年79岁的范老师,退休前是浙江大学数学系的教授,她常常早上9点左右就在影院大厅里坐着,有新片她就看,场场不落。
“10元看电影一年不能超过18场,次数用完了,我会想办法继续看。”范老师说,她刚刚看了《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这场电影没花钱,是用7张票根换的。
70岁的老吴也是这样,今年1月份,他就把18次的额度用完了,后来自己办了会员卡,继续追影。
边走边写旅游达人出版诗集
想出书的老人很多要获书号却有点难
杭州人黄德荣退休近10年,去过近50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他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在网上发表之后,收获了不少点赞。他把多篇旅游诗集结成册,于今年8月出版。
“心追美景到天外,万里只当一腿抬。生命长度在脚下,人生精彩走出来。”封面上的这一首心情感悟,打动了很多同龄人。
眼下,想要出书记录自己的人生和成果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出版界对出版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非专业人群获得书号的难度有所增加。
黄德荣在旅行途中。
退休后重拾爱好
黄德荣于年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在学校时就花了不少功夫研究写诗,在浙江日报上发表过诗歌作品。参加工作后,这个爱好被搁置了,退休后成了旅游达人,他又萌生了写诗的想法。“可以锻炼脑筋,可以自我欣赏。”这是他重拾爱好的初衷。
“出去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来全忘了。”黄德荣笑着说,现在年纪大了,不写几句,许多去过的地方确实都记不住了。
有一次去瑞士铁力士雪山游玩,黄德荣灵感如泉涌,一口气写下了6首抒怀诗,其中的《索道》写道:“雾中索道藤爬坡,日照缆车花朵朵。旅游种下情无数,雪山结出奇异果。”
在西班牙游玩时,弗拉门戈舞又让黄德荣写出这样的诗句:“草书一样优雅流畅,山泉一样潇洒欢淌,美酒一样撩心醉人,寒梅一样苦斗冰霜,朝霞一样灿烂多彩,野风一样自然释放,弗拉门戈舞——吉普赛人的活力抽象。”
年12月,黄德荣试着在中国诗歌网上发表作品,没想到,吸引了不少诗歌爱好者,有人评论说:“非常欣赏你的旅行诗,感受异域风情,分享诗境美意,领略历史文化,体味人生价值。”有人评论说:“馋得我恨不能即刻飞到那些美景胜地。”这给黄德荣很大鼓励,他感到写诗还能交友。
黄德荣拍摄的异国风光。
写就余首旅游诗
“心底笑出游中生,眼里光彩景上来。”在黄德荣看来,退休以后不应该做个孤独的老人,而应该去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
黄德荣说:“文化是旅游景点的生命。”他的诗集涉及23个国家、多个景点,《塞纳河》《极光》等都是他自己满意的作品。
黄德荣现在加入了中国诗人协会,他认为,诗歌的美感、含蓄、浓缩,适合体现旅游景点的美和内涵,也便于游人欣赏、记忆。
在景点,他用心去看、去记。上了车,回顾思考,选取写诗角度,再进行创作。能触动心灵的,他就写成寓意、哲理、抒情诗;只是看上去特别出彩的,他就写成景观、人物、事件描述诗。
老人正式出书有点难
黄德荣笑言自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年6月,中国诗歌网为纪念“中国新诗诞辰周年”,决定推荐出版一批新诗,黄德荣就把诗稿寄了过去。
同年年底,中国诗歌网把黄德荣的诗稿推荐给出版社,并评价道:“读来饶有趣味,活泼动人,充满正能量,可以出书。”最终,黄德荣耗时3年写成的《美景如钩》由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
时下,一些老人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等,以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给自己和后人留一些纪念。文化素养比较高老人,也希望把自己的思想、文采、学识出书成册。
记者从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了解到,老年人出书的数据并没有明确统计。近两年,出版界提倡打造文化精品,优化市场结构,对出书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出版社会对想要出版的书籍做市场评估,相对而言,非专业人群获得书号的难度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