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吵两句嘴是日常常见的事,可是你见过父子一言不合就相互砸车砸房的吗?最近一对这样的父子就走进了大家的视线。
原来,10年前,一男子从英国留学归来,如今已经34岁了,还靠着家中供给生活。
父亲总是劝儿子要自食其力,但是儿子一直也没找工作,父子俩经常因为这事吵架。
前阵子,父亲在没经过儿子同意的情况下,把儿子的轿车卖了,儿子一怒之下砸了父亲的车。父亲一生气跑到儿子家,砸了个一片狼藉。怒火中烧的儿子不顾亲人劝阻,扬言要把父亲的家也砸了。无奈之下,母亲选择了报警。
34年含辛茹苦一手养大的好儿子,养他成人,送他留学,助他成才,如今不但不感恩奋进,反而啃老吸血,还要把自己的家给砸了。有这样的孩子,父母该多心寒。
但是对儿子口诛笔伐的同时,大家也发现了一些细节:
原来一个10多年不工作、没有收入的人,竟然可以有车,还有房!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儿子的房子面积不小,装潢也不错。
这对父母一方面因为儿子不找工作的事闹心担忧,甚至和儿子大打出手;一方面又给房给车、供吃供喝,让他毫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在家做蛀虫,一呆就是10年。
儿子的不上进,父母难辞其咎。担心儿子受苦,就从学成归来后一直好吃好喝供养到现在,纵容他依赖父母、一味索取,一手调教出一个安心趴在襁褓中沉睡的巨婴。
他们培养他出国留学,却没有培养他独立的品格;他们教会他享受生活,却没教会他奋斗和担当。
人们永远无法叫醒一个沉睡中的人。
怕孩子受苦是父母的通病。
面对着给我们带来无限欢乐的小天使,所有的父母都竭尽所能给他们最好的,生怕他们受到一点委屈。
但是日久天长,孩子却把被爱,当成了习惯。
一次去发小小丽家做客,小丽熟练地在厨房给母亲帮厨。礼节上本应也帮帮忙的我,却什么都不会做。
晚上回家我开始反思自己,相同的年龄,为什么我比小丽差这么多呢?
这时,眼前浮现出儿时我帮忙做家务时,母亲连连阻止的画面:你什么都不用干,好好学习就成了。
那时,母亲是为了让我静心学习。但是那时起,我就习惯了什么都不做,以至于长大上班了,我依然把让父母照料当成理所当然。
那天起,我开始有意识地跟母亲一起做家务,虽然我做的菜不那么好吃,但是妈妈却高兴地逢人便说我懂事了。
父母都在有意无意地“惯”孩子:
妈妈来,你太小了干不了。
学习多累啊,这不用你管。
好容易回趟家,这些让你爸干。
工资够用吗,我们给你打了一万块钱。
……
于是虽然到了反哺父母的年龄,这些被父母保护得很好的孩子,依然在吸父母的血。
前阵子看《千与千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汤婆婆的孩子。
他身材巨大,穿着兜肚。
母亲把他保护得很好,有所有孩子都羡慕的玩具房,有可以随意切换白天黑夜的天花板。为了保护他,母亲不让他出门,甚至编出了“外面都是细菌”的谎言。
不让孩子独立经历风雨,母亲生生把孩子养成了自私偏执,只知道用哭闹达成目的的巨婴。
一味地过度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独立,我们终将为这样的行为埋单。
前阵子网上爆出日本一则痛心的新闻:一位父亲亲手把辛苦养育了44年的儿子杀死了!
原来这个孩子仗着父亲是前高官,家境优越,44岁了还在家啃老,沉迷游戏、挥金如土,还动不动就对父母拳脚相向,甚至因为嫌弃窗外小学生办活动,扬言要杀了他们。
对儿子已经失望至极的老父亲,为了“绝不能给周围人添麻烦”,举起刀杀死了儿子。
而在日本的亲子间杀人案中,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上演,绝望的父母对啃老的孩子萌生杀意,也不止一人两人。
本该父慈子孝、共享天伦,到头来变成了白发人举起屠刀亲手杀死黑发人。
积木育儿提示您:这些父母或许是对孩子厌了,倦了,更是因着他们过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总有一天他们将撒手而去,到那时这个长不大的孩子,将无以为生。
很多人觉得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事了,殊不知,独立性,是从小开始培养的。
1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他们开始有“我”的概念,并渐渐的要求自己吃饭,自己穿鞋,走路不要大人扶……因此,从孩子要求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让他们自主。父母总是怕孩子在做家务的时候被刀、电、火伤到,而禁止孩子碰这些东西。这样做孩子的确是远离了伤害,但是也失去了提高能力的好机会。
前阵子一个10岁男孩为全家做饭的新闻火了。这个小男孩从8岁开始学做饭,如今已经会炒20多个菜了,整个暑假都是他给全家做饭。
孩子要求自己吃饭的时候不要怕他们弄脏,孩子要求自己走路的时候不要怕他们摔倒,孩子要求学做饭的时候教他们如何安全用刀、用火、用电。
积木育儿提示您:不阻止孩子每一次独立的探索,是对孩子独立性培养最好的方法。
1、向他们示弱。
相信我们周围的很多人,自己独立居住前没有交过水电费。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可以适当向孩子“示弱”,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担当,让他们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去超市结账,可以说妈妈拿不了了,你来帮忙结账吧。家里水电停了,可以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你来帮忙去交费吧。做家务的时候,可以说我今天工作好累,你来收拾一下咱们的屋子吧。
通过父母的示弱,让孩子主动去承担责任,他们的独立意识会逐渐增强,各方面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
2、给他们权利。
虽然我们也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很多时候,我们包办了家中的大小事务,孩子只能听指示。
这时不妨让孩子参与家中的事物,比如让他们决定晚饭的食谱并一起买菜,让他们安排全家人的出行,让他帮忙选择家中的摆设等。
当孩子有自主决定权的时候,他会主动去思考、比较、选择。这种思维慢慢养成,孩子会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主动的人。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暖心电影推荐《爸爸,请再爱我一次》。
影片中父亲是一个木头人,家中的一切都是木头做的,但是儿子却是一个火炉,靠吃木头才能维持生命。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胃口越来越大,不仅把父亲送给他的木头礼物都吃了,最终把家具甚至房屋都吃了。
父子俩失去了庇护所,一场大雨浇息了儿子的火。
看到儿子留下的小风车,父亲灵机一动,给儿子进行了改造,在他的胸口改装了风车的动力装置。
一阵风吹来,风车转动,儿子复活了,父子俩紧紧抱在一起。
影片中父亲只想保护和供养孩子,却没想到孩子该如何适应外界生活。房屋倒塌后,孩子的生命力被大雨浇灭。
而父亲在对孩子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造后,孩子改为靠风力生存,适应了环境,获得了重生。
父母的抚养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做孩子的保护神,终有一天,他们要走出去,自己经历风雨。
积木育儿提示您:对孩子保护得越严密,让他们独立得越晚,他们就越难适应社会。最终,反而害了孩子。
与其这样,倒不如早早地培养孩子独立,让他们尽早掌握适应社会、养活自己的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照顾孩子,更要学会放手,学会“授子以渔”。
愿孩子们都能最终变成独立坚强而自信的自己,所有的父母都能收获孩子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