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庙会卖鸡头,你用门匙开锁头,家中有粽在镬头,要吃粽子坐炕头,食完饮茶润润喉。”
这是一首在黄埔流传已久的打油诗,生动地描述了波罗诞期间,黄埔寻常百姓家让客人用粽子招呼自己的情景。
波罗粽,顾名思义,就是在波罗诞期间包的粽子,这是庙头村一带沿袭多年的风俗。旧时,波罗粽是在波罗诞期间分享给亲友的应节食品,因味美独特,波罗粽现在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美食。年,波罗粽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弘扬本土非遗文化,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6月9日,穗东街开展波罗粽手工制作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广州市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波罗粽传承人——陈玉彩现场讲解,示范制作波罗粽。
陈玉彩自年5月开始跟随家婆学习波罗粽制作技艺,作为波罗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波罗粽制作已有20余年,获得“黄埔区庙头社区波罗粽制作比赛”一等奖、“广州市黄埔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波罗粽的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波罗粽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岭南名点特金奖”等称号。
制作教学现场,彩姐从波罗粽制作流程、制作材料、制作要点等深入浅出地介绍,让更多人了解波罗粽的由来和制作工艺,弘扬本土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端午节氛围。
“彩姐,我这样绑,对不对。”小宋是一名美食爱好者,更是波罗粽的忠实粉丝。今年,波罗诞因故取消,成为他心中一个遗憾。听说穗东街邀请波罗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玉彩会到现场指导,他抓住机会积极报名,现场教学过程也认真听。正宗的波罗粽,下料的次序非常讲究,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
“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既能体验端午节的习俗,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点赞!”现场学员发自内心的称赞。
以前,无论是波罗诞还是端午节前夕,庙头村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卖粽子,场景十分壮观。现今,穗东街正全面推进旧村改造,对于许多村民来说,波罗粽“包”是一种习俗,“吃”却是一种乡愁。本次波罗粽手工制作活动,既是一次味蕾的美妙体验,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波罗粽的起源
波罗粽的制作起源于波罗庙“十五乡”,尤其是庙头村,每年波罗诞到来的时候,波罗庙“十五乡”的村民就忙碌起来。一方面准备工艺和商品(如波罗鸡、风车等)在波罗诞期间拿去庙会出售;另一方面迎接亲朋好友的到来。
这时,小孩忙着玩;年轻人忙着逛庙会、采红豆、会相好;大人忙着做生意;老人家忙着看大戏、观杂耍,村中没有闲人,如何招呼亲朋好友的到来呢?于是村民就想了一个办法,庙会前蒸好一大锅“波罗粽”,亲朋好友到来后把家门钥匙给他们,嘱咐若是肚子饿了就自己开门取粽吃,久而久之成为了习俗。
波罗粽清香的秘诀
波罗粽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粽子用料大同小异,独特之处在于波罗粽的粽叶不用冬青,不用竹叶,也不用荷叶,而用蕉叶。
用来包粽的蕉叶很讲究。每年农历八月后村民就开始采集蕉叶回家,先用开水泡煮杀青,祛除蕉叶的苦味,然后凉干、晒干,保留了蕉叶特有的植物芬芳味道。用这些蕉叶包好粽后放在铁镬又或大缸大瓮里,用木柴明薰煮小时,使包料融为一体,吃起来口留余味,风味可口。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缪璟通讯员黄晓霞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缪璟通讯员黄晓霞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钻莹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