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是民间大众创造的通俗文化。
刺绣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熟悉的、传统的民间形式创造的草根文化。
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状况,表现出他们的理想愿望、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民间文化包含很多方面,有衣食住行方面的民俗文化,有民间文学、杂艺等活动方面的文化,还有民间手工艺品。
今天,来说说民间文化中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充满着趣味和民俗之美。
吹糖人
吹糖人的手工艺人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每逢庙会,村里搭戏台唱戏时,总会有位吹糖人的老人前来支摊,戏还没有开始,吹糖人的摊子前早已围满了观看的人,多是小孩儿。
孩子们瞪得圆溜溜的大眼睛,对老人有说不出的佩服,看着老人手里不断变换着花样,每当一只“公鸡”或一个“孙悟空”在老人的手里像变戏法一样呈现时,孩子们都会传出一阵阵喜悦的笑声和尖叫声,然后缠着大人给买。
那时候,只要闹红火过庙会,如果有“吹糖人”的,就会围满了小伙伴。
糖人师傅吹糖人现在,儿童的玩具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遗忘,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也很难觅其踪迹。对于现在的孩子,“糖人”已是个陌生的名词了。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每当看到晶莹剔透,充满梦幻色彩的糖人,总会唤起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那是一份淡忘已久的惊奇与欢乐。
面塑
面塑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面塑分为两种,一种是赏玩收藏的面塑,另一种是可以食用的面塑。
说道面塑,得提到我的家乡山西,山西面食种类丰富,制作花样繁多,有句俗话说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小时候,每逢过年或者重大节日,乡邻们几个妇女总会围在一起忙碌着,她们手中拿着刀、剪、筷、梳等工具,将已发酵揉匀的面团,经过搓、捏、切、压、剪等工序之后,做成形态各异的面食。
做好的面食上笼蒸熟后,就可以吃了。有为孩子做的小兔、燕子、小鸡等,希望孩子吃后可爱、聪明、健康;有为大人做的龙、狮、虎,希望人们吃过后身强体健、虎虎生威。
除了做形态各异的面食还会做花糕,花糕是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上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花糕另外一种就是赏玩收藏的面塑,手工艺人们制作出各种形态样子的面塑,有孩子们喜欢的童话面塑“白雪公主”、“熊大熊二”、“小红帽”、“米老鼠”等;也有漫威系列“钢铁侠”、“绿巨人”,还有神话题材的“福禄寿三星”等。
面塑经过民间工艺和手工艺人的发展改进,面塑作品已经做到长久不掉色、不开裂、不霉变,人们旅行带几个自己喜欢的面塑回来,无论是放在家里赏玩还是馈赠亲友都是让人喜爱的。
布老虎
布老虎说到虎,我们总会想到虎的威猛,虎为百兽之长。
在中国,人们赋予虎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认为虎是“瑞兽”,把虎画在门上可以驱邪镇宅,剪纸、刺绣也都以虎为题材进行创作。
小时候,过端午节,大人们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相信有很多70、80后的朋友,小时候应该都戴过老虎帽、穿过老虎肚兜、老虎鞋。
而布老虎是我儿时最常见的,布老虎大都是农村妇女们自发制作,用家中剩余的布料做成造型各异的样子。
总体来说它头大、眼大、嘴大,身子小,造型夸张,这样做出来既突出老虎的威猛又透出了孩子般的稚气。人们把做出来的布老虎送给自家和亲友的孩子,希望他们像老虎一样勇猛强健,也希望布老虎能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成长。
我老家以黎侯虎最为知名,黎侯虎的形象敦厚、健壮、憨态可掬,黎侯虎是山西黎城县的传统手工艺品,因黎城古称黎侯国而得名,是黎城县民间手工技艺的代表。
布老虎年农历虎年,黎侯虎被邮电部定为生肖邮票图案,使黎侯虎一下名闻全国。年7月,黎侯虎被正式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民间工艺参展品,黎侯虎名扬海内外,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