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记者从四川美术学院获悉,3月以来,川美纤维特色工作室邀请知名艺术家、浙江师范大学王雷教授线上讲授《材料艺术研究与表达》,中旬课程结束,同学们提交课程作业。父亲穿过的旧衣服、姥姥的药箱、亲友的一封封信件……宅家的日子,这些身边“熟悉的陌生物”,重新闯入他们的视野,他们以此为原材料,创作出一件件朴实、亲切的艺术品,对“家”也有了新的思考。
《追忆》
童年旧衣缝成风车,把那些时光拼接
官星所用的原材料很简单:旧衣服、铝丝。通过拼接、缝纫的方式完成了一件装置艺术品。
童年,一个充满欢笑的字眼。童年的旧时光如一阵风,时而温暖时而刺骨,承载着无尽的欢乐、自由与梦想。“这组作品是对童年回忆的创作。”官星说,童年像一个纸风车旋转起来的日子,在有风的时候可以迎风旋转出快乐的时光,没风的时候也会自己制造条件迎路奔跑,在旋转中感受到了童年的美丽,那些时光是快乐的,是追逐的喜悦。如今,她想把那些时光拼接起来,选择童年时每个阶段穿过的旧衣服拼贴缝纫成风车,每一块布条承载着太多回忆……
《落叶归根》
对家乡和亲朋好友的情感和怀念
宣纸,笔墨,叶雨欣希望以此寻求对家乡和亲朋好友的情感和怀念。
“宣纸是家乡的特产,族谱是家族血脉的见证,我在这之间寻找桥梁将它们连接,去寻求我对家乡和亲朋好友的情感和怀念。”叶雨欣说,名字有的来自她的朋友,有的来自其家族,还有族谱上从未见过却血脉相连的前人,叶雨欣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组成了这件作品。
“宣纸脆弱,却经过千锤百炼才可得,紧密联系着的亲情友情亦是坚韧。我将姓名写在宣纸上,按照辈分从下往上排列,裁剪下来组成不同形状的树叶,就像是一片树叶的生长,脉络复杂,却密不可分。”叶雨欣说。
《遗我一书札》
一字一句,重读好友寄来的信件
竹、麻线、信纸,这是曾风华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她将竹筒切割,打磨,将一封封旧信件用麻线打结,装进竹筒,形成了一件清新自然、独特的艺术品。
“与好友的记忆是走过的青春里最美好的回忆,将学生时代朋友们写给我的信又进行了一字一句的阅读,过去的旧信件给了我强烈的感动,而创作此作品借此回顾往昔青葱岁月的情谊。”曾风华用带着自然芬芳的新鲜斑竹,粗矿自然的麻线加以缠绕编织,三者合为一体,来制作出一组带有个人情感色彩与独特气韵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给姥姥的一封信》
和亲人之间再无羞涩地表达爱意
邓苗鹿在课程结束后,提交了《给姥姥的一封信》作品。各类药品是她创作的原材料之一。
“药物就像是人一生的能量补给液,多多少少总要用一些。不幸的是接触到它的时候年少的我还未曾有深刻的认识。直到后来姥姥生病。”邓苗鹿回忆,小时候的记忆是姥姥饭前的喊声,考上了好的初中姥姥为她高兴,姥姥一直盼望着她的暑假,带着她一起摘桑葚、在树下织毛线,到后来妈妈带着姥姥去看病,姥姥时常迷了路,不知道在哪里歇了歇脚又想起来了回家的方向。家里药物的瓶瓶罐罐也愈加多了起来。
“疾病带给人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间空闲会陪姥姥说说话,每天按时叮嘱吃药,规律午睡和坚持散步。”在邓苗鹿看来,如果说疾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那就是给了我们重新安排自己生活的机会和亲人之间再无羞涩地表达爱意的时刻。“药治愈疾病,信则治愈亲人的心灵。”
《摇篮·父亲》
父亲的旧衣物,有父亲的温度……
提到摇篮,人们可能下意识就会想到母亲,然而户维玲想表达的,是父亲的摇篮。她以父亲的旧衣物为创作的原材料,表达那深沉隐逸、饱受风雨的父爱。
“父亲的爱,可能没有母亲的爱那么明显、细致入微,他是默默无闻的,隐逸深沉的。他用他的臂膀,他的手掌呵护我们在摇篮里成长,又教会我们独立,再将我们送出摇篮,而他的身体却历经岁月的沧桑。”户维玲说,选用父亲的旧衣物,那些衣物有过父亲的温度,被父亲的汗水浸湿过,被幼时调皮的她弄脏过……它们记录着记忆里的点点滴滴。
户维玲解释,父亲的衣物大都以深色系为主:凸显父爱的深沉。编织的过程,会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碎布条下垂:呈现出一种经历岁月的磨炼,饱受风雨的面貌——父亲。“这只摇篮看起来没有印象中的摇篮那么温暖,它让人感觉是沧桑的深沉的,这便是伟大的父亲。”户维玲说。
专家点评:
“熟悉的陌生物”
藏着对家的新思考
“这次网络教学形式的工作坊,教学效果大大超过了预期。”纤维特色工作室负责人张海东介绍,这次工作坊时间短,任务重,是以“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意思维训练,对于学生来讲,是有很大启发性的。
“同学们久居在家,尤其是疫情时期,家是一个避风的港湾,家人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所以提交的作品中,会有很多学生关于‘家’的思考。而以前的作品往往都是一些宏达叙事,比如环保主题等。”张海东评价,此次创作很落地,因为居家购买材料不便,反而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