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昭关这束追光打在孩子身上,他的

什么原因得白癜风的 http://m.39.net/pf/a_4302816.html

第32届金鸡奖华美落幕,电影《过昭关》因地道农民杨太义老人被提名“最佳男主角”冲入我们的视野。

这部豆瓣7.7分,票房只有25万的冷门影片,斩获了“费穆平遥电影艺术节”等多项重量级奖项,被影评人定义为,“分钟,可以让你接受一切的电影”。

作为育儿领域创作者,在观影的时候通常会发觉电影里关于孩子的话题,看完这部影片,我和周围的观影者泪目了,我们不约而同地变回成当年的孩子,而各自的爷爷,已经不能或者不可能再像影片中杨太义老人一样,牵着我们的手,用三轮车带着孙儿去做想做的事。

正如影片展现的一样,爷孙情意味着慈爱的呵护与教导,需求的依从与满足,童年陪你看过的乡土风景。

更是一束温暖和智慧的“追光”打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

《过昭关》是一部乡村风格公路片,讲述了爷爷与孙子跨越千里的旅程:

七岁的宁宁放暑假,因母亲生产在即被父亲强制送回老家由爷爷照看,宁宁对农村生活没有兴趣,他希望能像同学一样出去旅游。爷爷在偶然得知患难老友的联系方式后,为了满足宁宁,决定骑三轮车带着他看望远在公里外的老友。爷孙二人一路上历经风餐露宿和几段平凡的故事,爷爷的处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宁宁和故事的亲历者们。

“追光”01:爷爷给予孩子肉眼可见的陪伴

陪伴孩子,给孩子话语权

影片中爸爸和爷爷对宁宁的教育态度成鲜明对比:

宁宁见被爸爸带回了老家很失望,他问爸爸,“你不是说带我出去玩吗?咋回老家了?”爸爸不耐烦地把宁宁拽下了车,“天天就想着玩呢,快点!”宁宁委屈地哭了起来。

爷爷给了宁宁沟通的机会:

为宁宁洗澡时爷爷问他,“你在家跟哪个小朋友玩呢?”宁宁回答,“没人跟我玩,就我自己在家里边锁着。”

“放假了,你咋不去找同学去玩呢?”

“我同学都出去了。”

“上哪儿去了?”

“有的去上海,有的去天安门,有的去国外了,就我在老家一点意思都没有。”

“那爷爷闲下来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好”

简单的几句爷孙对话,对爸爸来说难说出口,也许是生活压力大或性格原因,爸爸与孩子缺少了这种温情的沟通。爱唠叨,爱指导的惯性使得爸爸喜欢控制孩子,忽视了给孩子话语权。

见过类似的场景:

一顿饭,孩子还没吃完,大人就咄咄逼人地发言了:别烫着了。别噎着了。吃完这个吃那个吧。别用手拿。喝水吧。把衣服弄脏了。快点吃。......

简单的一顿饭,孩子被家长唠叨着不知如何是好,生怕做错了哪一步。对孩子来说,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尊重,像机器一样被大人操纵,而孩子也有话语权,才能与家长有基本的沟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对全国12个城市10岁至15岁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父母交流关系做了一项调查。

独生子女与父母交谈的情况

可以看出,此次调查中,近一半的孩子非常愿意与父母交流,但父母与孩子实际交流情况不过40%左右。调查中还显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亲善解人意占26.2%,母亲占43.1%。可见,大多孩子有强烈的意愿与父母交流,即使不愿意交流,也源自父母的沟通方式是否让孩子感到舒适。

陪伴孩子,给孩子选择权

宁宁放暑假不希望回老家,爸爸却骗他回了老家。爸爸习惯性地强制宁宁,即使答应过孩子的事也常常出尔反尔。

爷爷尊重宁宁的选择,不只是因为隔代的溺爱,更多是爷爷耐心的处世态度。宁宁向爷爷抱怨爸爸总是说话不算话,爷爷解释道,“年轻人做事太心急了”。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爷爷给宁宁擦脸时用白色的毛巾,宁宁要求换成红色的,爷爷随即将毛巾换成了红色的。虽然是一件细微的事情,宁宁得到的是爷爷的尊重,期间并没有看到爷爷的不悦、埋怨,和强制,因此双方也不会因语言冲突产生的矛盾。互相尊重让双方都感到了舒适。

宁宁的爸爸经常不给孩子沟通的机会,孩子有要求,他的态度是忽视或者否认,难免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宁宁在爷爷身边比在爸爸身边要放松的多,他喜欢与爷爷沟通,因为爷爷给予了他应有的权利。

有次出去吃饭,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妈妈三十多岁,孩子十岁左右,餐厅有专门供孩子玩的滑梯。

小男孩特别想玩滑梯,妈妈不同意,“你也不看自己多大了,还适合玩滑梯吗?”,趁妈妈不注意小男孩溜了进去,结果被妈妈揪着耳朵拉了出来。小男孩老实地回到原位吃饭,还没来得及张嘴,又被妈妈一顿训斥,“你就不会先喝口水再吃吗?!”

“有些父母通常喜欢从孩子的事上获得存在感、成就感、控制感,若孩子的所思所想都在自己控制之下,会让自己觉得安全满足。”

尊重孩子是给予他选择和责任感,也是暗示他建立责任,只有尊重他,他才会尊重别人。

电影《过昭关》片段

陪伴孩子,给予孩子童趣

孩子因为有童年才有乐趣,陪伴孩子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成为孩子的玩伴,爷爷做到了:

01宁宁到了换牙的年纪,牙掉了,爷爷把他的牙齿压在房顶的瓦下。

宁宁好奇地问爷爷为什么这么做,爷爷说,这样他的牙会长得比房檐都齐。对爷爷来说,牙齿放在瓦下是重要的事情,对于宁宁来说,这是很稀奇事,他对爷爷的话是百分百地信任,于是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牙齿。

02爷爷带宁宁摘西瓜时,看到曾祖父的坟墓,爷孙之间有段充满童趣、深情的对话:

“爷爷,你有父亲吗?

“当然有了,要不我们哪里来的?”

“爷爷,你会死吗?”

“人都会死。”

“怎么样你才不死呢?”

“时间停下来就不会死了。”

宁宁马上说“定”,要把时间和爷爷定住,爷爷就不会死了。

爷爷的话语里有一股老庄的味道:世态淡然、童趣幽默,时间哪里会定住,只是爷孙俩玩了一次不死不离的小游戏。

爷爷充满着童趣,还在他可以用“魔幻”的手,不经意间给宁宁惊喜。

宁宁想钓鱼,没有鱼竿,爷爷就用捡的废罐子DIY了一个钓鱼神器为他捉到了鱼;在帮卡车司机看车的时候,爷爷顺手叠了一个纸风车给宁宁当玩具。

一路上没有爷爷办不到的事,爷爷的慈祥与朋克对向往美好的孩子来说,即是兴奋和惊喜,更是快乐的源泉。爷爷花了心思让宁宁有不同凡响的经历。

“追光”02:爷爷教导孩子真诚善良的智慧哲学

爷爷偶然的机会得到了患难老友的联系方式,决定看望病重的老友。古稀之年他本可以坐车,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到目的地,为了满足宁宁旅游的心愿,爷爷决定骑三轮车带他完成一次旅程。

在旅程中,爷孙俩的所见所闻,真诚朴实地传达出爷爷对生命态度:温暖对待这个世界。

爷孙俩夜晚在乡间路边休息,宁宁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他认为黑黢黢的乡下夜晚肯定有鬼。爷爷安慰他,“世上根本没有鬼,那都是自己吓自己的。鬼其实跟老虎一样,要是真有鬼,见得多了,熟悉了,了解了,就不怕了。”爷爷淡然和智慧的回应,给了宁宁安全感,他不再害怕,爷爷边哄他睡觉边给他讲伍子胥过韶关的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大将叫伍子胥。因为他父亲批评了国王的做法,这个国王就把伍子胥的父亲和大哥杀了。伍子胥比较聪明,他跑出来了。有一天,伍子胥跑到一个烟雾缭绕的大山,要想翻过这座山,非得从昭关这个地方过去。伍子胥在山里面转了好几天也不知道怎么能过关,有个隐士叫东皋公见伍子胥牵马过来,上前告诉他,“前面昭关到处画了你的画像,楚平王要捉拿你,不能冒然出关,去我家多几天,我想办法送你出关。”于是,伍子胥跟着东皋公到了家,可是东皋公一连几天也不去见伍子胥,这下把伍子胥急白了头。有一天东皋公回来后见伍子胥毛色花白的样子,心生一计,让长得和伍子胥相像的朋友迷乱守卫,伍子胥趁机出关。

宁宁问爷爷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爷爷对宁宁讲述了过去经历的苦难:年轻时爷爷父母双方,自己被打成右派,送到劳改农场进行劳改,得幸于几个朋友的帮助才能够活了下来。现在朋友病了,所以爷爷必须去看望。

爷爷二十年前知了天命,而后的人生都在学习,“人生就像伍子胥过昭关,关关都得过。”

怎样过会过得潇洒?

接下来的旅程中,爷孙俩遇到几段经历,虽然不是冒险的事情,但在小人物小事件中学到了爷爷智慧的人生哲学:

01路遇投资失利走投无路的垂钓者:爷爷给这个垂头丧气的年轻人讲了同村哑巴叔悲惨的故事,以激励他,“有些事情是人生无法控制的,就像这河里若是没鱼,你在这守一辈子也钓不上鱼来,如果有鱼你慢慢钓,总会有收获。”

02路遇对人情冷漠且失去信任的卡车司机:卡车司机半路车坏了,爷爷把三轮车借给他去城里买皮带,自己和孙子帮他守车一直等到傍晚。司机回来给爷爷50块钱,爷爷说什么也不要,宁宁毫不客气地收下。司机得知与爷孙一路,就捎他们一段。

夜晚卡车被人拦了下来,原来是附近有人被撞死了,肇事司机逃逸,家人便抬着棺木和过往车辆要钱,司机本来打算给点钱打发了,谁知爷爷让宁宁把白天司机给的钱给了这户人家。看着司机满脸疑惑,爷爷说,“咱活人不能和私人较劲。”

潜移默化中,孙子也受爷爷为人处世的方式的影响,将垂钓者送的泡泡糖给了守灵的小男孩,小男孩也是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03路遇有沟通障碍的养蜂人:爷爷和宁宁迷了路,热心的养蜂人留爷孙住一晚,宁宁害怕用着电子喉的养蜂人,爷爷安慰宁宁不必怕,凡事了解了就不怕了。

在和养蜂人的聊天中得知养蜂人有儿有女,而他依然选择一个人呆着乡下,只是太孤独。爷爷劝慰道,“人生就像过昭关,昭关过了还有潼关,潼关过了还有山海关嘉峪关,关关难过,关关都得过。”

第二天临别之际,养蜂人送了爷爷一罐蜂蜜,宁宁也不再害怕养蜂人,与他挥手告别。

生命中短暂的相遇会改变一个人,爷爷善良处事的态度给这些经历者上了一课,人生就像过昭关,关关都得过,也教会了宁宁善良待人,终被以诚相待。

“追光”03:父子间总有解不开的结,三代人相处需要智慧

爷爷和宁宁终于到了三门峡,却半路被警察拦了下来,原来宁宁的爸爸回家找不到爷孙俩着急地报了警。见到爷孙俩,宁宁爸爸不问缘由地埋怨起老父亲擅自带孩子出远门,嘱咐孩子以后不要跟着爷爷出去,爷爷默不作声。

回去的路上,爷爷对宁宁爸爸说,“你小时候我不应该打你。”儿子也似乎释怀,“过去的事就不要说了。”也许这一路与孙子的相处中,使爷爷回想起与儿子曾经的相处方式。对孩子来说,打骂只能留下伤害,还有比打骂更智慧的处理方式,就是理解,淡然。

有人说,父子间很多解不开的东西,等孩子长大了想与父亲和解,惯性使得他们从前怎么说还是怎么说,最后依然是一场吵架结束交流。

在爷爷委婉的道歉和爸爸给爷爷修补房顶,安装电话的情境中,影片到了尾声。

宁宁即将和爸爸回城,可他竟然不想回去了。

就像我们小时候每次回老家,到回城时对爷爷奶奶、家乡的玩伴、乡村风景的恋恋不舍。

一代代的孩子从成长到远离,家成了老家,被称作了家乡,有爷爷、奶奶的老家是躲避喧嚣的港湾和无忧无虑的童话世界,虫鸣鸟语、田连阡陌,那种温暖岂能是寒冬可以抗衡。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因为在此,爷爷、老家永远会有包容,陪伴,慈爱,尊重,倘若逝去了便真的失去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2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